民和羊肉,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
民和县位于青海东部边陲,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海拔相对较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人类居住,养羊历史悠久。
长期以来,勤劳的农人沿用游牧生活的优良传统发展养羊业,生长在这种特定的气候环境下的饲草资源草质坚硬、富含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和动物体所需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民和羊肉具有独特的外貌和内在品质,以及安全的来源和生态环境,使得它成为了国内外广受欢迎的食品。
1、外貌特征:
民和肉羊背腰平直、后躯丰满、胸宽体长、肢体健壮,体型呈圆桶状,公、母羊有角基,表现出了明显的肉用羊体型特征。从饲养情况看,民和肉羊性情温顺,采食量大,爬山较强,生长发育快,反应敏捷,耐粗饲,喜合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内在品质指标:
民和羊肉脂肪含量低,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钙、磷、铁、镁等矿物质元素。蛋白质含量达20.7%、脂肪含量3.1%,水分含量达72.96%。每千克羊肉中镁含量192毫克、磷含量达1950毫克;蛋白质比小尾寒羊高0.9%,脂肪比小尾寒羊低0.7%,镁比小尾寒羊高61.5毫克,磷比小尾寒羊高947毫克,且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10种是人体必须氨基酸);检测结果说明:民和羊肉肉质细嫩多汁,颜色鲜艳,肉中肌红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较低,富含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16.4%),属于较好的肉质等级,熟肉率、系水力的指标均较为理想,肉的pH值小于7呈酸性,尤其是富含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3种提高鲜味的必需氨基酸和谷氨酸(非必需氨基酸),故民和羊肉膻味小、口感好、其味道与小尾寒羊肉有着较明显区别,具有理想的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稳定性,是生产优质羊肉的理想原料。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养羊历史近3000年左右,长期以来,农人沿用游牧生活的优良传统发展养羊业。
2000年以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了有效解决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结合扶贫整村推进、畜禽良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大量引进小尾寒羊,采取引种和改良相结合的方法。
2006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将土种羊改良为适应该地饲养环境的杂种小尾寒羊,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保持了小尾寒羊原有的繁殖率高、早熟、生长发育快、耐粗饲等特点。
2007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引进无角陶赛特种公羊进行杂交生产,在保持小尾寒羊多胎型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无角陶赛特肉羊肉质好的优势发展肉羊生产。
截止2014年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存栏羊57.6万只,出栏羊40.02万只,羊饲养量达125.03万只,出栏率达到32.0%,羊肉产量800吨,养羊业产值4.4亿元,实现利润8004万元,人均500.9元,占畜牧业人均收入(1250元)的40.07%。
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羊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