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天。当暖风还未吹得路人醉的时候,在田间,在地头,在溪边,早已冒出了一簇簇、一蓬蓬的青,嫩得滴水,青得发亮,引诱着前来踏青、扫墓的人们。那时,常有三三两两的人群,一手拎着小菜篮,一手拿着刀子,不一会儿,便会采上满满一篮,顺带着还有一份对已故亲人的淡淡怀念。
清明时节,越乡人素有吃青饺、青团、青饼的风俗,并十分盛行。青,书称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分细叶和粗叶两种,叶子有香气,不仅可食用,还有止血药用价值。青大致可分板青、棉花青、艾蒿清,板青形似盘菜,叶细味香是做青饺的好东西。
三月清明,桃红柳绿,百花吐艳,青也抽出了新绿,在踏青、扫墓的人群里,还夹杂着采青的人们,她们一手拎着小菜篮、一手拿着小刀,来到郊外的山坡上、田野里采青,约半天时间准能采到二三斤板青。
民间将青做成"青饺"外,还做成"青团"、"青饼"。青饺不仅是清明时节的祭祖供品,而且是越乡民间的时令美食,不论城镇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青饺尝尝时鲜,而今在街头巷尾都能买到清香飘溢的青饺,可见,青饺在越乡民间已流传很古很广呢!
在嵊州,特别在临近清明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吃青饺的风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相传,有一位孝子,名叫目莲,他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受一群饿鬼折磨,送去的菜饭都被饿鬼夺走,心急如焚。正无以为计,偶然在路边发现了青,便拔回家用青和米蒸成青团送给母亲吃,因为青团看上去像猪粪一样,饿鬼们对此没有兴趣,目莲的母亲才得以填饱肚子……从此,目莲的一份孝心感动了大家,用青做成食物的风俗也传了下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是清明节的特殊氛围。而清明节吃青,更是蕴含着对逝者的一份缅怀之情。按照旧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来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其中用青做成的青饺或青团是必不可少的。在缕缕轻烟中,青和着心中的那份对亲人的追思渐渐融入青山绿水中……祭祖后将纸钱焚化,再在墓顶培上些新土,插上一枝嫩绿的新枝,然后吃掉青等食品回家。
做青饺先将青冲洗干净,煮熟捣烂、拌进糯米粉,包成饺子状,青饺内馅可分甜咸两种,甜的用食糖和豇豆制作成豆沙;感的用腌制的九心菜炒肉丝和青笋,或用肉丝和腌九心菜炒香干丝,青饺包成后放进竹制的蒸笼里蒸熟,青饺出笼时青香扑鼻满屋飘香,顿叫你食欲大开,吃起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