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蛋白质含量高、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鱖鱼肉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
体侧扁,背隆起,呈青黄色,具黑色斑纹,鳞细小,性凶猛,喜食鱼虾,肉质细嫩,味鲜美,无毛刺,营养丰富。生长期快,品质优良。
鳜鱼文化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张志和诗中描述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南宋诗人陆游有诗“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清朝,鳜鱼曾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曾有诗描绘“时值秋令鳜鱼肥,肩挑网箱入京畿”。明朝诗人李东阳则在《鳜鱼图》这首诗中描写了鳜鱼的形态、生活环境及习性,“伴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沙边细荇时吞吐,水底行云递来往”。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鲳白鰽白鯚花香,玉筋金盘尽意尝”。
宋陆游诗中,即有“新钓紫鳜鱼”句。据南宋《武林旧事》卷七记载,1179 年春,宋高宗乘船游西湖,特命过去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卖鱼羹的宋五嫂上船待候。宋五嫂用鳜鱼给皇帝烩了一碗鱼羹,大受赞赏,以后消息传开,人们争相要求品尝,宋五嫂遂在钱塘门外设店供应,每日均供不应求,宋五嫂成为当时杭城的“名家驰誉者”。从此这种就地取材,运用北方烹调技法烩制的鱼羹,以其南料北烹特色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