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镶嵌艺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殷商时代,铜器铸造中即已出现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为了镶嵌的原料。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镶嵌艺术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除平面镶嵌外,也可以在浮雕上进行镶嵌,这种镶嵌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镶嵌对象的立体感。明清以后,浮雕镶嵌的方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工艺品的装饰,清代中晚期还出现了在不同“地子”上镶嵌戏曲人物故事的浮雕镶嵌法,嵌瓷、骨木镶嵌即属此类。
骨木镶嵌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和金银彩绣起,同被称为宁波传统工艺品的“四大瑰宝”。
骨木镶嵌即骨头与木坯相结合,嵌刻的内容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风俗,和合二仙、梅兰竹菊等,呈现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嵊州骨木镶嵌是以牛骨、黄杨木、红木、螺钿等为原料,一般要经过画图、锯样板、镶嵌、雕刻、打磨等50多道工艺流程。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实用性,具有用料讲究、题材丰富、工序精细、技法多变、品种多样等特征。
在传承高嵌、平嵌、高平混嵌等技艺基础上,又衍生出多种材料混合嵌、骨木多层次嵌等独特技法,尤其是高嵌技艺,镶嵌物厚度可达3cm,且任何角度皆可观赏,炉火纯青、更胜一筹。如作品《和合二仙》被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收藏,作品《三羊开泰》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骨木镶嵌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装饰,其制品不仅流行于浙江省内,而且大量销往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传布颇为广泛。宁波骨木镶嵌制作时通常先取牛骨、木片等原料预制出一定的纹样,然后在木坯上起槽,再以黄鱼胶粘结嵌入的花纹,最后进行雕刻、打磨和髹漆的工作。宁波骨木镶嵌题材丰富,多表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风俗及梅兰竹菊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富于装饰性和地域特色。
嵊州骨木镶嵌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实用性,具有用料讲究、题材丰富、工序精细、技法多变、品种多样等特征。
嵊州在明代就有艺人从事骨木镶嵌。清末民初,黄泽人朱炼树等艺人开始在本地发展该技艺,随之形成独特的嵊州骨木镶嵌,并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在民间传承,距今已有120多年。
骨木镶嵌制作,一般需要经过取材、选择镶嵌材料、绘图、压粘、镶嵌、抛光上漆等步骤。
1、取材,原材料选取适宜用做嵌刻的红木、团木和樟木等为佳,并要求加工至半成品。
2、选择镶嵌材料,如三角蚌壳、玉石、牛骨、象牙、罗甸、铜片、腊石、螺钢、木片等。不同物料所制作完成的嵌刻作品,有不同的名称,如木嵌,螺钿嵌和象牙嵌等。
3、绘图,用20克印花纸绘制各种图案。题材基本以寓意吉祥的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为主,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4、压粘,将绘制完的图案,粘在镶嵌材料底板上。
5、镶嵌,将制好的图形放入凹槽,用敲锤(木制)轻轻敲平实,使图案呈现明显的立体感。
6、抛光上漆,用各种型号的砂纸打磨光滑,然后上清漆。作品本色不变。
2023年1月,骨木镶嵌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