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刺绣

导航菜单

杭州刺绣

浏览 917 .喜欢 37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tfni
标签: 工艺品 日用品 刺绣
属地:杭州浙江

杭绣,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南宋为极盛时期。当时的刺绣,一为“宫廷绣”,一为“民间绣”,前者专为皇室内苑绣各种服饰,后者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绣仍盛行而不衰,城内后市衔、粥教坊、天水桥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杭绣评为杭州市第一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杭绣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为“宫廷绣”,二为“民间绣”,三为“闺阁绣”。杭绣针法多样,约有30多种,有齐针、别针、单套、木梳套、散套、正枪、反枪、打籽、垫底、包梗、雕绣、贴布绣、乱针绣、编绣、网绣、纳纱绣等。刺绣品种以盘金绣、盘银绣、彩线绣等著称于世。

杭绣在刺绣技艺上善于吸收和融合,针法多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彩线绣和盘金绣相结合,也是杭绣的另一大特色。这种技法是在彩色丝线打好底的绣面上,再施以盘金、盘银,结构严谨,功底扎实,从而使色彩丝线和金银绣线融为一体。行家评论:远看见风格,近看见功底,这就是杭绣的魅力。

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祥龙、瑞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寿桃、喜鹊、如意、八仙、八宝、福禄寿喜、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装饰上运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是杭绣的一大特色。

从宋到明清,杭城刺绣久盛不衰,而且是全国刺绣用丝线的主要产地。当时杭城产绒线之多,为全国之冠。杭绣如此发达的原因,一是朝廷的需要,二是地方官员及百姓需要,三是宗教的需要。杭州素来是宗教胜地,庙、寺、观、庵为数不少,如灵隐寺、净慈寺闻名于世,宗教色彩的刺绣品也应运而生。信女李德廉、姚德贞,于公元1355至公元1361年绣制了“妙法莲华经”,是元代保存下来的一件完整刺绣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宋时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弼教坊一带有刺绣作坊10余处,从事官服图谱、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龙船稍旗、神服戏装乃至嫁妆衣饰等绣制,刺绣艺人约200余人,以男工为主。因此,行业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规矩,此风一直沿传到民国,成为杭绣一大特点。

建国后,杭绣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市工艺美术学校专设了刺绣班,培养了一批后继新人。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设立刺绣和机绣研究室,研究整理,发掘创新,创作了大量刺绣精品,形成了杭州现代刺绣的独特风格,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奇葩突现,使古老的杭州刺绣绽放出新的辉煌。

杭绣讲究针法,针法主要有平绣、乱针绣、叠绣、贴续绣、借底绣、发绣、穿珠绣、帮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等。杭绣的刺绣品种很多,尤以盎金绣、包金绣、银线绣、彩丝绣等著称于世。蛊金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包金绣,层次分明,交相辉映;银线绣,古朴文雅,素而不俗;彩线绣,细密艳丽,形象活泼。杭绣在刺绣技艺上,吸收并融合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绣法多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寿桃、如意、八卦、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在装饰上运用夸张和变形,也是杭绣一大特色。

杭州刺绣起始多为民间所用。南宋高宗迁都杭州后,画师绣工云集,朝廷设立织造机构,监制宫廷服饰,当时杭州就集中了300余名技艺出色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类服饰。另外南宋文人绘画的兴盛也带动了当时闺阁刺绣的发展,陆游著《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载了宋人爱在服饰上刺绣,“白地白绣、鹅黄地鹅黄绣;裹肚则是紫地皂绣”。《中国刺绣技法研究》记载宋高宗刘安妃、杭州人、工书画、绣有东方朔像,此发绣人像,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元代的《武林旧事》曾在朝廷典礼章节也有记载。又据明万历年间张应文《清秘藏》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设色精妙,光彩夺目。”这说明了南宋时期杭州刺绣已有很高的水准了。

到清末民初时,杭州就有“超祥春”、“范聚源”等知名的刺绣作坊,刺绣种类繁多,有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龙船稍旗、神服戏装等,刺绣技法多变,此时民间绣坊以男工刺绣为主,也成为了当时杭绣的一大特色。民国时,杭州不少私立女子职业学校设立刺绣女红课,私立女校沈碧云绣制的梅屏和金致中绣制的墨梅字屏在1927年西湖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杭州刺绣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杭州刺绣 相关地区

更多刺绣的相关特产
杭州特产推荐更多>
浙江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