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汉族刺绣工艺。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江苏常州武进人,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女士。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汉族刺绣艺术,是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来制作的“针画”。是用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乱针绣”的显著特点是摆脱了一股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而是不拘教条,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乱针绣有其错综复杂的工艺要求而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
乱针绣的复杂与珍贵之处便是“乱”,而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绣者要根据自己的意向来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等变化。以“情”指挥针,以“线”表达意,情意相融。按照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从而使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乱,均符合情理与法则,让人感到乱中迸发出的活力,乱中显示出动感。一针一线是那么的自由交叠,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乱针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把色彩堆厚些,其色彩效果才能出来。所以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但不同于油画。因为丝线有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位的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线下,它的色彩有不同变化,当光线强与光线弱时,当放在明处看与放在暗处看时,当正面看与侧面看时其效果均有不同的变化。油画上二种颜色混合就变成另一种色相,原来的二种色用不再存在,而绣面上二种色线交叉重叠后可以得到第三种色相的色感,原来的二种色相依然存在。所以它比油画的色彩更艳丽明快,形成绣的独特风格。
传世八十余年来,乱针绣一直是“藏在深闺人不识”,单是常州人民,对其认识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过去,乱针绣只是作为政府馈赠的礼品,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礼物交往,在市场上难觅其踪;再加上价格昂贵、继承人的缺乏,这一绝世技艺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更难以占领市场。不过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原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狄静女士为了发扬这一艺术瑰宝,已于大庙弄开设了常州第一家以面向市场为主的乱针绣工作室,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渐渐为大众所了解,也渐渐推出了许多作品面向大众。而且,乱针绣的艺术收藏价值也越发明显,丝线经过特殊的处理,绣出作品后,以镜框保存,可历数百年不腐、不褪色,有好事者甚至以绣品来代替婚照,作为幸福的见证可谓一大创新。
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而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其法一改以往“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苏绣方法,但又乱而不杂,密而不堆,技法千种,运用于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立体感很强,呼之欲出,颇有西洋油画的效果!创始人杨守玉女士穷一生心血,结成了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绣坛上留下了千古之名,同时这也是我们常州人民的自豪!不过关于乱针绣的起源,后人则肯定的说,假如没有杨守玉女士与其表兄刘海粟凄婉的世纪情殇,那就不一定会有乱针绣的发明!
乱针绣比一般绣法创作周期的漫长。
酝酿
制作前,要先画好素描稿与色彩稿。要反复思考酝酿表现方法,操作步骤与绣成后的效果,一旦心中有数,便进行操作。
操作
一般要刺三层:
1、第一层:铺色。
按照绣稿的轮廓线和色块满刺一层底色,刺底色的线宜粗一些,线条可以长一些。
2、第二层:做细。
乱针绣第二代传人单银娣
需注意制作顺序,一般先刺面积大的和后面的物体,面积小和前面的物体后做,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最后做,每做一处,都要照顾到整体与各个物体间的关系。
3、第三层:进行精细艺术加工。
重点刺出线条的变化,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浅色线把整个绣面上的光线和色彩统一。呈现出和谐的光感同色调感。在这个阶段,针力和笔力一样,是针画艺术的生命力,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也是衡量作品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这个阶段如何运针、用色都要精心斟酌后才能果断下针,使一针一线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在绣面中,使线条刺得活泼而下呆板。
在这一阶段,还要发挥劈丝技术,作者要根据题材的需要,在显示乱针绣粗中有细,粗细有机结合的特色时,需把一根常规丝线劈成若干分支的细丝进行刺作,尤其在表现某种物体如人体肌肤,为求细腻效果,要思考确定用线的粗细程度。最细时劈丝达四十八分之一,这个操作层次上更细微和艰辛。
从技法上说,没有二样的事物可以用同一种针法来表现,尤其体现在人物、动物的眼睛上,需要有极高的手法,才能传神的点出所描绘对象,达到最恰当、最逼真的表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