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庆阳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一大类,其分布面广,涉及千家万户,以庆阳、正宁两县的刺绣最为有名。
庆阳刺绣品种很多,有服装、坐垫、鞋面、袜底、枕顶、肚兜、耳枕、帽、荷包、烟袋、针扎和布玩具等多种,虽不及苏绣和其它绣派驰名,但它源远流长,历久不衰,有着深厚的基础、独特的风格,随着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它愈发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来。
庆阳刺绣色彩艳,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沉而不浊,艳而不俗。在色彩的配置上以红、黑、兰、白为主色调,取得了一种鲜明、艳丽、纯净、典雅而又沉着有力的效果。
庆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堪称庆阳“五绝”。活灵活现的动物刺绣、宁静而秀美的风景图案……一幅幅逼真的刺绣图摆在自己的店铺内,前来讨教针法的妇女和观看的顾客络绎不绝。每年端午节前后,庆阳妇女都要制作出各种小动物形状的绣花荷包,佩戴在孩子们身上以“驱恶逐魔、逢凶化吉”。
庆阳刺绣的意义
(一)表现了庆阳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的追求。我曾经在云南大理看到过白族人的古居,很感佩他们对于生活追求的质量,觉得我们的窑洞太过简陋寒伧。但看庆阳刺绣,才知道庆阳人并不乏对于生活美的追求。即如一只鞋垫,本来是垫在脚底下的,很难为人所注意,也要绣花儿朵儿,鲜艳夺目。足见庆阳人对于生活要求的精致。给去世的老人的物件中,也有枕头鞋垫,也一样的花儿朵儿。
(二)表现了庆阳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陇东香包中的五毒图案,是为了避邪的。十二生肖及狮虎等造型,是用来作为护身符的。至于枕套和鞋垫上的石榴佛手等,大抵是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的,都有其文化内涵。至于现在香包中那些大的挂件,如孔雀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其文化意义就更不用说了。这同时也表现了庆阳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反映了当代庆阳人的商品意识。庆阳刺绣作为传统工艺品,本来只是自家做自家用,“自产自销”的。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走出了深闺,走向了市场,变成了商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庆阳人商品意识的觉醒。我们都知道,庆阳人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重农轻商的观念根深蒂固,至今还可以看到许多人家的门楣上题有耕读之家的字样。现在能把香包当作商品来生产加工,推销出售,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背叛,是值得予以充分肯定的。
此外,香包大概可以看作精神产品,据有关专家预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精神产品的价值会越来越高于物质生产的价值,因为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就会转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庆阳刺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刺绣的物件看,除前面所说的香包、枕头、鞋垫外,还有肚兜、门帘、被罩、炕围等。从刺绣的内容来看,花、鸟、鱼、虫皆可入绣。譬如香包:花有莲,鸟有凤,虫就更多了,蝉、蝎、蜈蚣、蚂蚱、蜻蜓,甚至屎壳螂。现在更多了一种组合件,鱼戏莲、鸳鸯戏水、孔雀戏牡丹、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真可谓琳琅满目五彩纷呈。就刺绣的方法来看有实心绣、空心绣、藏针绣、绞针锁边、倒勾针等。因为所用的方法不一样,显示的花色特点也就不一样,或繁饰富丽,或简洁明快,或整齐朴素。
此外,庆阳刺绣在注重装饰性的同时,很注重实用性,譬如鞋垫、枕套,大都绣在褙子做的贴面上,而且图案紧凑,针脚细密,多是来回走线,形成双面花,为的是结实耐用。在软布上,则多用掇法,也是细密结实。以致有时贴面的布料都破了,绣花依然完整鲜艳。作为实用物品的,即如“针扎”,也应该算作香包类,只是不具有节日性,妇女们一年到头都戴,用以插针线。针扎由两部分构成:盖和芯。盖大致一样,如人体上衣,小而窄,所以有人形容上衣小,就说象针扎盖。芯一般为梨形、桃形,也有鸳鸯形的,芯上插针,用盖子一套,平时戴在身上,用起来方便顺手。
庆阳刺绣还有一个特点是拙朴,不论是材料的选用上,还是花色的搭配上,图案的绘制上,刺绣的方法上,都显得古拙朴素,不似湘绣蜀绣的轻巧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