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米酒是临武县传统的土特产,曾在1998年的湘交会上参展过,被誉为“湘南贡酒”。其主要分布在临武西山瑶族乡,因而得名。临武之西山,系九嶷山之余脉,《水经注》称桐柏山,清同治《临武县志》载:“(西山)四面险绝,雄踞百余里,溪洞深杳,山势尊严,层云迭翠,春犹积雪。”“西山霁雪”乃为临武八大景之一,因西山之水特好,含各种人体所需之微量元素,尤其是到工业社会较为发达的今天,其水没有受过污染,用其水酿制之米酒,乃曰西山米酒。有好事者曾探访西山米酒好喝之秘密,曰非酒药独特,非酿制之米好,非工艺独到,皆因水独此特好,水好乃酒好。
西山米酒以湘珠两江源头环保之水与自制酒药头相配蒸煮而成,饮而甘甜可口,无后劲,不口干,不上头。同时对一般风湿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之功。相传古时由于山区较潮湿,得风湿病的人较多,百姓苦难深重,有位神仙为了替百姓消灾祛病,托梦给一位美丽的姑娘:用大米制成酒后喝与洗,方可解除风湿之疾苦。但是当时根本无人知晓制作米酒这一工艺,这位美丽姑娘为了解除百姓疾苦,提出:哪个男孩能大胆地去尝试制作米酒,如果谁能最先制作出,就以身相许。有位有见识的男青年积极踊跃地去尝试,通过几个月的试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3个月后用大米蒸熟后,用土制的酒药头配备,然后通过3-5天时间的酵伏,再用土制的方法工序进行蒸煮,而蒸出浓度不等的米酒,然后在世间流传,一般得了风湿病的人喝了米酒后再用其米酒蒸洗,结果45%以上的风湿病患者都治好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复一年,当地的百姓,特别是妇女同胞们,就一直传统地制作下去,一直流传到如今。
西山米酒酿制历史已不可考,但从历代之文人骚客酒后所吟诗作赋来看,当是自古有之,自古好喝,且看明刘尧诲作的《西山霁雪》:“群山西来佳气并,上有缥缈之玉城,琼枝拂日崦嵫水,银海横空白屿轻。”清陈以矩之《西山霁雪》:“年年此地眈佳日,爽气西来酒共倾。”等,可见一斑。
西山米酒形成于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统蒸煮西山米酒大都以农村妇女为主。她们在家里用黄泥石头筑成一个蒸酒专用的灶,灶头上面放上一个铁锅用于装酒酢,铁锅上面放上一个蒸酒专用木桶,木桶内斜放着一根酒槽,木桶上面再放上个铁锅,加满水。这样只要从下面灶坑上烧一般的火就可以了,待一定的水温自然而然就可以从酒糟里出酒了。
西山米酒清甜可口,喝起来朗朗上口。其清,乃得天地之清华,倒在杯中,清彻见影,无一丝之杂质,无任何之杂念,与白瓷杯浑然一体;其甜,举杯入口,有纯粹的泉洌,有清香,有荷香,又仿佛什么都没有,但还是有一种淡淡的酒香,就只是有一点点说不出的清凉,抿一口,沾唇则唇润,入口则舌甜,由不住让这股清冽顺食管流下去,则泌你心脾矣。但她毕竟是酒,不是天然的矿泉水。是酒,就有酒的味道,她有度,比啤酒有气质,比白酒有风度,啤酒有五谷杂粮之俗气,白酒有盛气凌人之霸气,她静如处子,她翩翩然如一仙子;她有道,啤酒有泡泡沫沫哗众取宠之-,白酒有风风火火浓妆艳抹之野妖,她无声无息舒展柔臂让你温睡在她怀中而不知今夕何夕。
因为她有道,她就很有味,临武的男子都好她这一口。亲朋好友,聚上一桌,上酒,无需问,必是西山米酒,酒杯,不用说,就用功夫茶杯;一功夫茶杯,也不过是两两左右,一桌不过十来人,胆量小者,也可以轮流做一回皇帝,尝一回唯我独尊的味道;酒量小者,也可以高举一杯,送上一些祝酒词,豪气冲天地喝道:雪洗!雪洗!(临武方言:喝完!喝完!)酒量大者,一上桌每人面前先摆一瓶三斤装的健力宝瓶,喝完一瓶再来一瓶,喝到兴极觉得不倒瘾,干脆把功夫茶杯推开,每人端一个大钵子,满上,一口气喝完,不许滴漏一滴酒,违者重罚。罚什么?当然是罚喝西山米酒!罚多少,大家吆吆喝喝,终归会吵出个处罚的尺度来,因此时,大家都已是太白高风,想方设法一定要让对方多喝,哪怕是一点点。
临武的女子也有很多好这一口。现在生活富裕了,妇女同胞解放了,闲情逸致之余,几个少少(临武方言:已婚妇女)聚在一起,点上一盘鸭掌,一盘子凤腿,一盘子嗦螺,或者其他风吵小吃,来一壶西山米酒,轻抿慢咽,酒过三巡,或红酡渐现,或面若桃花,便会说上一些骚骚痒痒不轻不重的少少们的荤话,挑逗得在旁偷听的男子恨不得马上过去喝上几杯,这可是临武夜宵一条街的别样风景,你若不信,自可去体谅一番;也有男女同聚一桌,男的会尽力劝女的同喝,腼腆女一开始自是不肯喝,但等男的喝到兴处,不经劝,参与其中,自是来一个喝倒一个,来两个喝倒一双,这便是临武土话说的:女的一端杯,男的倒一堆;也有豪爽女,上桌经不得两句劝,便与男子甩膀同干,杯杯见底,你来我往,阴阳调和,巾帼不让须眉,其乐融融,不亦快哉。
如今临武县要创最宜居县城,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山水生态之美貌渐显,然西山米酒,是临武人自古来的乐趣,是临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道,喝上几杯西山米酒,许多临武人才会觉得临武县城更宜居,更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