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鲍鱼,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特产。旅顺鲍鱼是我国分布8种鲍鱼中个体最大、品质最好、价值最高、自然产量最大的主要经济种类。
旅顺鲍鱼,学名“皱纹盘鲍”,俗称鲍鱼、四孔鲍、紫鲍、将军帽,古称鳆,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鲍科。旅顺鲍鱼是中国分布8种鲍鱼中个体最大、品质最好、价值最高、自然产量最大的主要经济种类,旅顺鲍鱼是国宴的必备佳肴,身价最高,品质最好,含有丰富的球蛋白。
旅顺鲍鱼是国宴的必备佳肴,身价最高,品质最好,含有丰富的球蛋白,中医认为是一种补而不燥的海产品,多吃无妨,吃后没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旅顺鲍鱼即可生食又可熟吃,烧炒汆均可,尤以食原壳鲍鱼为最佳,旅顺鲍鱼以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质的产品,广阔的市场,已成为当今水产业的重要产品,发展前景无限。
药用价值
旅顺鲍鱼还具有药用食疗价值,中医认为鲍肉味甘、咸,性温,有镇静、润肺、化痰、益胃、调经、利肠、降压、滋阴、清热、养肝、明目等功效,故有“明目鱼”之称。
旅顺鲍鱼还是一种有效的抗癌食品。据专家研究鲍鱼中含有一种叫“鲍灵素”的物质。其鲍灵素Ⅰ、Ⅱ、Ⅲ和馏分物C对多种病菌病毒有抑制作用,鲍灵素Ⅰ及馏分物C对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鲍灵素Ⅱ及馏分物C对流感病毒A和B、脊髓灰质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病毒12型,腺病毒等有抑制作用,鲍灵素Ⅲ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除能治妇科癌肿如:子宫颈癌、膀胱癌外,对食道癌、胃癌、肝癌、皮肤癌等也有良好疗效。
鲍壳即石决明,是祖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医称咸、平,归肝经,有平肝潜阳、息风清热、明目通淋的功效,用于治疗高血压、头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等症。
1、鲜活旅顺鲍鱼外在感官特征:
贝壳中等大,坚实,长与宽比为1.38﹕1~1.42﹕1,体螺层大,上有一列突起和小孔。表面被这一突起和小孔分 成左右两部分。左部狭长且较平滑;右部宽大、粗糙,有读数瘤状或波状隆起。壳表面呈绿褐色或棕色,生长纹明显。壳内面呈银白色且具有珍珠光泽。表面干净无泥污;外壳完整,允许边缘有少量破损。足部吸附有力。具有鲍鱼特有的气味,无异味。人工养殖6㎝以上,自然生长8㎝以上。
2、旅顺干鲍鱼感官特征:
光泽好,半透明。体形完整,饱满。体表洁净,无杂质,无污染,无虫害,无霉变。一级品20个/㎏,二级品40个/㎏,三级品60个/㎏。
3、内在品质指标:
旅顺鲍鱼肉呈白色或淡黄色,富有弹性,味鲜美,具特有的香味。经国家农业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鲜品含蛋白12-16%,脂肪0.3-0.8%,富含各种氨基酸,铁5-9mg/100g。
据史料记载早在中石器时代,人类就“缘水而居”、“竭泽而渔”、“以木,石击鱼捕而食之”。那时人类就在沿海掘地造屋,定居生存,并驾驶独木舟捕鱼拾贝。出土的石斧、网坠、鱼钩等大量石、骨、贝、陶器等历史文物,就是当时人类用于原始渔猎活动的工具,由此可见,历史王朝莫不以兴渔盐为富邦之本,尤以辽齐为是。
《奉天通志》记载:“辽海渔业自魏晋时已兴盛。……盖辽海四达,天然鱼产荟萃之地”。
旅顺鲍鱼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自汉代以前即有鲍鱼交易。
宋代,诗人苏东坡写有《鲍鱼行》七言古诗一首,生动地描绘渔民采鲍的情景。
清代,宫廷中有所谓全鲍宴。当时沿海各地官吏朝圣时,大都进贡鲍鱼为礼物,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以此类推,旅顺鲍鱼与官吏品位的高低挂钩可见其价值。在满汉全席中旅顺鲍鱼占有重要位置。
旅顺鲍鱼是国宴的必备佳肴,身价最高,品质最好,含有丰富的球蛋白,中医认为是一种补而不燥的海产品,多吃无妨,吃后没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
旅顺鲍鱼即可生食又可熟吃,烧炒氽均可,尤以食原壳鲍鱼为最佳。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旅顺鲍鱼主要是依靠采捕天然成品,试验性人工育苗偿试,还没有进行人工养殖。
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旅顺鲍鱼工厂化大规模人工育苗取得突破后,旅顺鲍鱼人工养殖蓬勃发展起来。
1985年,中国第一家投资50万美元中美合资的旅顺鲍鱼工厂化养殖企业就建在旅顺龙王塘街道,当时号称亚洲最大规模的旅顺鲍鱼养殖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旅顺鲍鱼已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2009年,旅顺鲍鱼增养殖总面积1866公顷。
2011年,旅顺口区年人工育苗能力在1.4亿枚,年均产旅顺鲍鱼540吨,产值3亿元。
2015年,旅顺口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达到9.8万亩,年生产鲍鱼在内的海产品20万吨。
2010年,旅顺被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评为2008—2010年鲍鱼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旅顺鲍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