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司云雾茶",系绿茶一种,属不发酵茶,因产于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官司村而得名。"官司云雾茶"始种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作为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周宁县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品质极佳的高山云雾茶。“茶学界泰斗”张天福在品饮"官司云雾茶"后,赞不绝口,为之写下“高山明珠,茶中珍品”八字赞词。
高山茶茶叶肥厚、节间长,颜色绿,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肥硕、香气馥郁、滋味深厚。经过小城山水滋养的高山绿茶不仅拥有了普通高山茶的特点,而且色泽更加鲜活翠绿,味道愈加甘醇、滑软,香气悠远持久。"官司云雾茶"有别于其它绿茶的主要特征:外形条索紧细、浑圆光滑呈银灰绿,内质香气高锐持久、显栗香,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翠绿、匀称柔软。
明清时期
周宁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茶是敬客、聚会的重要物品。同时,茶也是治病的良方妙药。周宁茶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400多年前,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山种茶。其上乘的茶质,遐迩闻名,可与“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相媲美。据《周宁县志》等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距官司村15里的浦源村民,迁往绿林苍翠的官司村,开始种植茶树。茶树品种属有性原生群种,形呈灌木状,具有树姿半披张、叶面隆起、叶厚、质脆、浓绿等特点。
清光绪年间,周宁商人携带"官司云雾茶"前往福州,恰遇外国茶商,品饮之后,对其优异品质赞叹不已,"官司云雾茶"从此饮誉四方。随后,在周宁东洋溪20里的范围内开设“广源泰号”等20多家茶行,专门生产加工“"官司云雾茶"”。当时盛产“"官司云雾茶"”的名村有“金渡头、银进登、铜桃岭、铁那坑”,称茶山为“金山银世界”,称茶树是“摇钱树”。采茶季节,茶山热闹非凡,传来阵阵悦耳的山歌:“清明时节茶吐茅,大男小女上茶山,株株采来片片香,精制名茶换龙番。”
民国时期
民国4年(1915年),国际茶市日趋兴旺,欧美各国茶商争购周宁精制绿茶,各家茶行争与洋人做茶叶生意,获益甚丰,茶行均成为富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港口封锁,茶叶出口受阻,生产遭遇挫折。
民国27年(1938年),福建省政府为恢复发展茶叶生产,福建省建设厅筹建茶叶管理局,统一管理茶叶产销。茶商收购“"官司云雾茶"”加工、拼配精制茶转运香港销售,获利颇巨。
民国28年(1939年),福州、厦门沦陷,海上交通被封锁,茶叶销售陷入萎缩的境地,茶园荒芜、茶业衰败。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名茶行又纷纷筹资制茶,福建省农业银行也发放精制茶贷款。各茶庄为外出购茶方便,通过周墩特种区政府批准,自行印制“某某茶庄银票”,面额1元,与银元1元同值,待茶叶外销,茶庄与茶农兑换银票,既诚实守信,又携带安全。
民国36年(1947年),香港茶市好转,红茶市场转旺,“官司云雾茶"价格猛涨,升至稻谷价格的10倍以上,茶商茶农均获厚利。当年,福建省省长刘建绪为表彰茶庄之善举,给七步村茶庄主人陈宗勋授匾,上书“一乡善事”四个烫金大字,此匾现悬挂于陈氏宗祠。
民国35年至38年(1946—1949年),周宁茶商林端惜为了独揽“"官司云雾茶"”的经销大权,春节前即预付定金,每到来年春季就派人到产地,每担茶叶以高于其他茶叶4元大洋的价格收购茶青,这大概是“订单农业”最早的雏形。生产加工的“官司雨雾茶”,运售福州协和、裕亨等茶庄,再销往海外,每担价值黄金1两4钱,高于临县茶价2至4成。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茶叶生产,历年均拨专项资金扶持垦复改造旧茶园,开辟高标准新茶园,推广茶树栽培新技术,改革开放后,在茶叶界同仁的努力下,新创制了闻名全省的"官司云雾茶”,茶园面积大幅度的增长,商品茶逐年增加。
改革开放后,我县组织茶叶科技人员对本地野生茶树、菜茶品种开展了提纯和复壮、选育工作,从中培育和推广了几个菜茶当家品种,所制成的"官司云雾茶"品质优异,成为福建省特有的茶类精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邻县的群众,曾来我县引种购买茶苗回去种植,同样聘请我县茶技师傅制茶,但其所制的茶叶品质和风味表现不尽人意,不能达到我县同品种茶叶的特有品质特征,为了提高品质,增加售价,邻县的茶商都要采购"官司云雾茶"运回拼配当地茶叶,说明我县所选育的茶树品种是我县特有的,是形成"官司云雾茶"独特品质的基础和前提。
近年来,周宁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茶产业,2008年至今,全县已建成现代标准化生态茶园13000亩。同年10月,“官司茶”已被列入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对象。
2010年以"官司云雾茶"为名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启动申报程序。在全县广大茶农热切的期待中,2011年6月14日终于申注成功,实现了周宁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同时,也成为宁德市继“坦洋工夫”之后,第二个以村级地名命名的地标。
1、鲜叶采摘 在清明前后,选择晴天采摘鲜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标准,并做到鲜叶不损伤、不发热、红变,保持鲜叶完整匀净。
2、凉青 凉青场地要求,清洁卫生,空气通畅,避免阳光直射。鲜叶回厂后,及时摊凉,厚度15cm,时间6—8h,摊凉过程每小时翻动一次。鲜叶摊放至叶面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由鲜绿转暗绿,青气消失,清香显露,摊凉叶含水率70%为宜。
3、杀青 采用6CST—30型滚筒杀青机进行杀青,当滚筒进口温度1500C,出叶口温度1200C时开始投叶,投叶量约为50kg/h。杀青时间1—2min,杀青叶色暗绿,青气消失,显清香,梗折不断,手握柔软成团,松手不散,含水率以55—60%为宜,杀青叶下机后应注意及时摊凉。
4、揉捻 用6CR40型揉捻机,每桶投入杀青叶10 kg,揉捻20min,压力掌握,轻压3 min、中压5 min、重压5 min、中压5 min、轻压2 min,至揉捻叶卷曲成条,有茶汁外溢,下机解散团块。
5、干燥 分为炒二青、三青、辉干三个程序,炒二青现改为烘二青,以烘代炒,即在烘青绿茶的干燥机上烘焙,技术上采取高温、快烘的原则,掌握温度1300C,当茶叶含水力达4成半左右时即下机摊凉30 min。炒三青,用6CSP—60型瓶炒机,每次投叶量12kg,以温度900C为宜,炒至7成干后下锅摊凉20 min。最后辉干,是继续整形造色、失水、增进香气的过程,即将两锅三青叶并为一锅,控制温度在800C进行长炒,至干茶成条紧细、浑圆、光滑,色泽银灰绿,水分含量6%下机,待茶叶温度降至常温时,风车去朴片和筛未,然后装袋贮存于冷库或干燥、凉爽、避光的仓库或瓷罐中,以保持茶叶品质。
据《冯梦龙在寿宁》(寿宁文史资料)第二辑(1986年10月编)记载,1634年—1637年明朝的大文学家在福建省的寿宁县任知县,对"官司云雾茶"赞不绝口,在审案、作文章中缺其不可。
1915年5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由当年福建省实业厅选送的福建周鼎兴茶与福安“坦洋工夫”茶同获金牌奖章,福建周鼎兴茶就是用"官司云雾茶"的嫩叶制作的。
1946年“"官司云雾茶"”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银奖,在世界崭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后,周宁茶产业取得了新的发展,屡获佳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新创制了"官司云雾茶",以其独特的品质闻名全省。
1982年4月,在宁德地区名茶审评会上被评为优秀奖;
1988年9月,在轻工部组织的5省15个国营茶厂生产的38个产品茶样评比中获铜质奖;
2000年,在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官司一级花茶”被评为优质奖;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交易会上,“官司毛尖”获金奖、"官司云雾茶"获银奖。北京市茶叶质检中心专家给予“"官司云雾茶"”很高的赞誉,认为该茶是当年所有送检茶叶中含茶多酚最多的茶叶。
2002年1月,获韩国茶人联合会、国际名茶评审委员会国际名茶金奖;
2003年,"官司云雾茶"一个基地和产品获得“有机茶”标志认证;
2003年一个茶叶基地获得3000亩无公害茶园认证;
2007年7月,在福建省农业厅名优茶鉴评会上获名茶奖,同年,周宁县被列入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
2008年,“官司菜茶”被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
2010年6月,在宁德市第4届茶王赛上获绿茶类、红茶类金奖,累计获得各种省、市级以上奖励达30多项,可谓春华秋实、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