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半夏特指出产于四川省南充市的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的块茎,仪陇半夏俗称“麻芋子”,以块茎入药,一直是仪陇地区的重要药材之一。
仪陇半夏是生产多种止咳化痰中药饮片、剂、露的主要原料,明末清初,仪陇县城就形成了半夏交易市场,仪陇半夏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推动了其产业的发展和成长。
作为一种传统药材,仪陇半夏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具有化痰、止咳、理气、除湿、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胆、消化系统疾病和感冒等症状。
1、品质特性:
仪陇半夏块茎呈圆球形、饱满、无泡壳、大小均匀,直径1.0-1.5cm;表面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针状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粉性足;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营养价值:
仪陇半夏总灰分≤4.0%,浸出物≥13.0%,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仪陇是半夏的道地产区和历史产区。据《南充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前,南充盛产的63种药材中,以半夏、僵蚕等有名气”。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浙江绍兴商人缪复泰在保宁(今南充阆中所在地)创办“保宁半夏曲”手工作坊,其产品畅销华北、上海、武汉、长沙、新疆、内蒙、浙江及港澳、南洋一带。
建国初期,半夏曲由缪氏制作,国家订货。随后,缪氏后裔缪惠生献出秘方,半夏曲由阆中县制药厂生产。
1952年至1985年,仪陇累计收购半夏59.6万公斤,平均每年收购1.7万公斤,远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20世纪70年代起,农民逐渐开始人工种植。改革开放以前,仪陇半夏一直延续传统的农家种植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化的加工技术,生产出的半夏品质不高,价格偏底,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发展缓慢。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仪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川半夏生产基地,仪陇县将半夏作为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行推广。
1999年9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办公室选送南充仪陇半夏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全国优质中药材展销。
1999年12月,在南充举办的“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仪陇半夏被评为“优质产品”。
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仪陇半夏”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