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黄陂脉地湾萝卜已发展成为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农业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因其产品表皮光洁,汁多味甜、口感好、味道鲜,得到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且闻名省内外,当地百姓常在劳苦耕作之余,生食萝卜解渴,其味赛过鸭梨。农家亦常以之辅于猪肉,盛于瓦罐,置于灶中,文火煨汤,汤汁香中带甜,余香满口,享有“登盘香脆、风味冠蔬”的美誉。 脉地湾萝卜从明朝开始被列为皇室贡品,味香脆,水分糖分较其他萝卜充足得多。即使是在今天的黄陂,要吃上这种萝卜也得找上点关系,因为它除了供应少数餐馆,就只销往周边乡镇的少数单位。
目前种植面积50亩,年产量15万公斤。奇特的是,这种萝卜不论外形和口味,都和一般萝卜差别较大,被当地人当作蔬菜中的贵族,价格是一般萝卜的数倍。
武汉市黄陂区脉地湾萝卜的产地,集中于长轩岭街道的七房湾村、绿林村、塘上村三个村子,品质最好的栽种“核心区”共约300亩土地,亩产1500公斤左右,总产量有限,集中上市时间只有50天左右,这都限制了它的客源扩大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脉地湾萝卜,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因产量稀少,至今养在深闺少为人知。
地域范围
黄陂脉地湾萝卜产于武汉市黄陂区长轩岭街所辖的七房湾村、绿林村、塘上村及虎桥村种植区。地域范围:种植区域位于黄陂区西北部,地跨东经114°25′~114°29′、北纬31°10′~31°12′之间,地域总面积22.4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200公顷,年产量5400吨。
萝卜所含热量较少,纤维素较多,吃后易产生饱胀感,这些都有助于减肥。萝卜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增加机体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防癌、抗癌有重要作用。萝卜中的芥子油和精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体内废物的排出。常吃萝卜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
1、外在感观特征:黄陂脉地湾萝卜叶色淡绿,板叶,叶丛半直立,株高36cm~44cm、叶长33cm~36cm、叶宽6.8cm~10.0cm,开展度30cm~34cm,叶片数8片~11片。肉质根1/5左右露出土表,肉质根白色、略带青头,表皮光洁,须根少,颈部细,下部粗,底平,主根细长,纵剖面似芭蕉扇形,根长8.5cm~11.0cm、横径5.5cm~7.0cm,单根重150g~200g。
2、内在品质指标:黄陂脉地湾萝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可溶性固形物≥3.5%,可溶性糖≥1.2%,维生素C≥140.0mg/kg等。
3、安全要求:黄陂脉地湾萝卜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标准,产品质量也必须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1-2001)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黄陂脉地湾萝卜质量安全。
长轩岭街有关负责人说,400多年前的元代中期,当地就开始种植萝卜。独特的山间小环境、特殊的土壤、清亮的山泉水,没有工业污染,施用农家肥,这种有机的种植方式,使这里的萝卜在水分和糖分上要优于普通萝卜,被当地人视为蔬菜中的贵族,明中后期曾作为贡品上送皇室。每到春节前夕,正是它的上市时间,当地也将它作为土特产四处“送礼”。
民间还有传说,明祟祯初年,著名的农学大家徐光启,为编写《农政全书》,曾来此地考察萝卜种植。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汉口有牙行(中间商)委派专人从事中介服务,并将萝卜销往汉口等地。因此,汉口的一些老街老巷流传着“脉地湾的萝卜上了街,汉口的药铺无买卖”等夸张之说。这恐怕是我们如今所说俚语“萝卜上了街,医院无买卖”的最早来源了。
脉地湾萝卜的产地,集中于长岭街的七房湾村、绿林村、塘上村三个村子,品质最好的栽种“核心区”共约300亩土地,亩产1500公斤左右,总产量有限,集中上市时间只有50天左右,这都限制了它的客源扩大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在食用方法上,脉地湾萝卜也有独到之处。最好的吃法是生食。它的外皮很好剥,水分又足,切片后可与水果一同装盘,口感与鸭梨和台湾的莲乌(莲雾)相似,脆嫩爽口,甜润多汁,无苦辣异味。
其次是煨汤。将它切块,与排骨一同煨汤,由于它的含糖量、蛋白质含量较高,入口有甜甜的粉感,特别香酥,与其他的大白萝卜有明显不同的口感。而且,这种萝卜排骨汤的汤汁,香中带甜、十分醇厚。
或者,你也可以将它切成稍厚一点的片,与五花肉一同红烧,猪肉的油香渗入萝卜中,更能映衬出萝卜的清甜,回味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