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面花是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的特产。面花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美味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特色佳品,更体现传统文化情节。子洲南川面花源远流长,品味独特,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花又称子推馍,是为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肉供晋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逼迫介子推,熟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晋文公下令,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于是流传下了延续2640多年的寒食节,这里的居民则在每年的寒食节捏面花,代代相传。捏面花是子洲淮宁河川在寒食节的民俗。
面花对于子洲人来说贯穿于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孩出生,捏个面花,祝愿孩子健健康康成长,娶妻也需要捏个面花,祝福小两口甜甜蜜蜜,重要的老人过寿,面花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子洲每年到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都会捏面花给孩子吃,面花也分为很多种,有12生肖、寿桃等,平淡无奇的面粉经过面花人灵巧的双手,借助梳子、剪刀、镊子、筷子等工具,将发酵好的白面捏成诸如割股啖君、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仙女散花等形态各异且独具特色的面花,再将红豆、黑豆、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装饰辅料点缀在面花上,顿时让面花展现出生气和灵气,如此精湛的技艺令围观者拍手叫绝、赞叹不已。
子洲面花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美味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特色佳品,更体现传统文化情节,它源远流长,品味独特。
相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建都于降(今山西翼城)的晋国,由于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公元前656年,已经43岁的次子重耳不得不外出逃命。
重耳跨过黄河,进入狄国不久,便来到了无定河支流的走马水上游。其时的黄土高原,树木葱茏,生态原始,泉水叮咚,山水清秀。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槐榆飘香;清凉盛夏,云雾缭绕绿树成海;金色秋天,红叶青松竞相媲美;严寒冬日,白雪皑皑山川静寂;好一派北国风光。
却说重耳刚到走马水流域的时候,还带点公子的浮夸,心中不快,整日里无所事事到处游玩。可时间不长,就被当地黎民百姓淳朴的行为所打动,不仅痛改前非苦读史书,而且广结朋友,同随行人员一起研究和探讨晋国的现状与未来。尤其是重耳的随行大臣介子推,在时刻关注国内外大事,与重耳同甘共苦的同时,还多方了解民众疾苦,积极向当地百姓推广和传授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深得民众的喜爱。
晋献公死后,奚齐当了国君,由于为君不正,不久与卓子先后被杀。在国内大臣的劝说下,夷吾首先回国立为晋惠公,由于害怕其兄重耳抢了他的君位,便派人到狄国去刺杀重耳。公元前644年,在走马川上游生活了十二年的重耳,不得不离开此地前往齐国,开始他周游列国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639年,晋惠公死了,他的儿子成为晋怀公。秦穆公看到夷吾父子无情无义,于是决定把重耳立为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到晋国当了国君,称为晋文公。走马川流域的百姓知道之后,很快就将走马川叫成重耳川,以纪念公子重耳在这儿生活的经历。
公元前635年,随同晋文公的文武功臣都得到了重用,唯介子推“不言禄”隐于家中,派人去请,回来的人告诉晋文公,子推已经隐居到绵山去了。晋文公便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可找了几天没有找到。晋文公便羞愧地说:“子推可能是非常怨恨我,不然不会不出来的。我知道他非常孝顺,如果我们用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出来见我的。”于是,晋文公叫人在山前放火,火势很快燃烧并绵延数里,直到三日后才自动熄灭,可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文公知道后亲自前去,看见后大哭一场,命人厚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好快到清明节。介子推去世后,晋文公十分感伤,便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
消息传到重耳川之后,百姓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为黎民百姓传播先进生产、生活技术的介子推,便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用面粉捏成坟头形状的大馒头,然后再捏一些形态各异极富创意的飞禽走兽趴在上面,蒸出后成为花样繁多的面花,并且起名叫作子推馍,表示对介子推坟墓的守护,以纪念曾经在这儿生活并深受百姓喜爱,帮助过黎民百姓的介子推。
子洲面花于2012年4月入选榆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