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北部滹沱河流域的梁家寨乡、下社乡和西潘乡被当地百姓统称北乡。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宜柿子树生长,当地盛产的“北乡柿子”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是闻名盂县的十大土特产品之一,多年来,村民依然保留着种柿子、晒柿饼的传统。如今,勤劳的北乡百姓正试图让柿子逐渐走出深山,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经济作物。
盂县北部是柿子的优生区,有着悠远的柿子栽培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据老一辈北乡百姓介绍,盂县北乡地区栽种柿子的历史已有近千年,当地农民对柿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北乡地区,随处可见生长了近百年的老柿子树,当地百姓也一直保留着在房前屋后栽种柿子树的习惯。
北乡柿子产量高,品种多,主要有水柿、灰柿、火柿、八月黄、九月青等多个品种。成熟的鲜柿子含糖量丰富,味道甜美,富有营养。每年的霜降时节前后,是当地柿子丰收的季节,山脚下、地堰边,漫山遍野一片金黄,一棵棵柿树果实累累。采柿人爬在柿子树上,伸手将柿子蒂一扭,黄澄澄的柿子便落在了手中。村民们将摘下来的柿子整齐地码放到房顶上晾晒,从高处放眼望去,整个山村一片橘红色,分外艳丽。
由于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多年来,北乡柿子在盂县当地一直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近些年来,受收购价格下跌、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北乡地区的柿子开始面临无人采摘的尴尬。
农历大寒时节,田野间往往是一片萧瑟景象。在盂县梁家寨乡吉古堂村附近的山坡上,一棵棵高大挺拔、颇有盆景风雅的柿子树上依旧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给冬日的山村装点上一抹亮色,独特的景致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这些在外人看来的美丽风景,却是当地不少老一辈农民眼里掩不住的伤痛。
十几年前的吉古堂村,柿子曾是村民主要的增收来源。当地村民介绍,村里种柿子树的历史悠久,由于柿子树易成活、好管理,投入成本少,以前是村里主要的经济作物。但随着壮劳力都外出打工,能上树采摘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些年轻人觉得卖柿子赚不了什么钱,还得花很多时间,干脆弃之不管。村里的不少柿子树由于缺乏必要的养护和管理,果子越结越小,质量也逐年下降。
说起村里的柿子,69岁的村民韩三阳满脸骄傲,韩大伯介绍,村里种柿子的历史悠久,有很多二三十米高的柿子树,结出的柿子果大、味鲜甜、核少,最多时年产5万多公斤,过去能给村民带来十分可观的收入。如今看着满树的柿子无人采摘,自生自落,他感觉非常可惜。
“今年柿子的坐地收购价是四毛钱一斤,还没有人来收,一上午摘的柿子也就卖十几块钱。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出去打个小工,一天还能挣个百八十块。”韩三阳说,这几年,随着柿子的收购价格一路走低,种柿子、卖柿子的村民越发少了,村里的一些柿子树有上百年树龄,每年结的柿子都不少,但由于无人采摘,只能看着它们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然后烂掉。在周边的一些乡镇,柿子烂在树上没人采摘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柿子树越长越大,收入却没有增加,自己的年龄也在逐年增长,对于以后如何处理这些柿子树,韩三阳很犯愁。在田地里劳作了一辈子,他舍不得让柿子白白坠落,更舍不得将柿子树砍掉,只能咬牙坚持着,自己能摘多少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