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板鸭是用生态放养填肥后的建昌鸭为原料,经传统工艺腌制风干而成。其外形饱满、体干皮亮、丰厚、紧密呈玫瑰红色、肉质细嫩、香味浓郁、不肥不腻。建昌板鸭拥有几百年的加工历史。据元、明历史记载,西昌原名建昌,以出产板鸭著称,故名建昌板鸭。2015年06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昌板鸭”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安宁河谷腹地,古称“香城”、“凤凰城”和“燕子城”,总面积2284平方千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西临雅砻江、东连螺髻山,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总时数2356小时,年均气温17.7摄氏度,年均相对湿度64.7%,年均PM2.5指数25,负氧离子含量平均12000个/平方厘米,年均降水1074.4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优质天气330天以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极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理想之地。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水资源,是养殖建昌板鸭的原料建昌鸭食材“”的理想场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德州镇大坪村,是建昌板鸭种鸭养殖基地,主要是纯白羽系、褐麻羽系、麻黄羽系和白胸黑羽系。此四种品系的鸭子统称为“建昌鸭”,是加工制作“建昌板鸭”的原材料。2015年,德昌县共有建昌鸭70余万只,其中纯种鸭10余万只,大部分由麻栗镇、锦川乡等地的养殖户饲养,在冬季加工制作成为板鸭。龙头企业投资3000万引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已进入调试阶段,年产值达到6000万。2016年,德昌县具有年产300万只建昌板鸭的加工能力,建昌板鸭产值可达1.2亿元。
地域范围
建昌板鸭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德昌县德州镇、永郎镇、乐跃镇、麻栗镇、阿月乡、小高乡、锦川乡、老碾乡、王所乡、六所乡、巴洞乡、宽裕乡、茨达乡共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建昌板鸭外形饱满,体干皮亮,肉质细嫩紧密,香味浓郁,丰厚、紧密,切开呈玫瑰红色、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肉中的脂肪酸溶点低,易于消化,所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其他肉类多。相对其它产地的板鸭,建昌板鸭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观念。建昌板鸭肉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烟酸,它是构成人体内两种重要辅酶的成分之一,对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患者有保护作用。
建昌板鸭是用放牧饲养3—4月龄的建昌鸭进行填肥1—2周,宰杀后的胴体用盐腌制,再加以天然辅料(青椒、磨菇、沙姜、花椒、胡椒等),腌制1—2天后,自然风干,再进行叠胚、整形即为成品。食用时浸泡、洗净、煮熟、斩块即食,也可蒸食。
德昌先民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养鸭,至唐咸通六年(865年)蒙诏立建昌府,德昌属建昌府地后,其名曰“建昌鸭”。其后,农户饲养“建昌鸭”相沿成习,在安宁河两岸繁育,主要盛产地是现德昌县的麻栗、阿月、德州、王所等乡镇。“建昌板鸭”是用建昌鸭制作而成的,后经沈万三收集、整理成一整套的制作流程。明清时期建昌板鸭曾被列为贡品,其美名也流传于民间,其制作工艺由沈家代代相传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建昌板鸭拥有几百年的加工历史。据元、明历史记载,西昌原名建昌,以出产板鸭著称,故名建昌板鸭。《西昌县志》记载:“鸭古名鹜,雄者羽毛美,雌者次之,县人挨户饲养,用为筵宴上品,重为四五斤。其肉、肝及卵,气味之美,为他省之冠。虽著名之苏鸭、闽鸭,亦所不及所谓建鸭、建肝是也。鸭肝以西宁镇所产者为第一,每副重十二两;鸭肉若用盐腌之成为板鸭,则美不可言矣”。
2015年,建昌板鸭获得保护后,德昌县把建昌鸭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确立了“一禽二猪三草畜”畜牧业发展战略。
2004、2005年,建昌板鸭连续两次荣获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银奖。
2006年12月,建昌板鸭获“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凉山绿色农产品展‘特色奖’”。
2009年,建昌板鸭获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畅销产品奖”。
2009年,建昌板鸭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06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昌板鸭”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