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绿茶简称“屯绿”,又称“眉茶”。屯溪绿茶的集中产区在黄山脚下休宁、歙县、宁国、绩溪四县,以及祁门里的东乡等地。黄山茶乡所产的各种绿茶由“屯溪”集散、输出、因此,统称“屯溪绿茶”。屯溪绿茶为我国极品名茶之一。主要产地有休宁、歙县、施德、绩溪、宁国等地。因历史上在屯溪加工输入出,故名“屯绿”。“屯绿”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即在国际市场上首露头角,1913年已远销欧美各国。曾被誉为“首屈一指的好茶”、“绿色金子”。
屯绿以大类区分有炒青、烘青两种,其珍品有:特珍、珍眉、贡熙、秀眉、针眉等。这些茶叶虽然外形不一,汤色名异,但一经品茗,都是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饮后令人神驰心怡。
其中“凫绿”是“屯绿之冠”,为中国炒青绿茶中的佳品,它产于祁门县凫峰乡,外形纤细美观,条索紧结厚实、色泽光鲜绿润、香气馥郁持久,蕴藏兰花香或熟板栗香,冲泡时,汤色黄亮、叶底嫩绿,更耐冲泡、不涩嘴,令人回味无穷,是有名的“绿色黄金”。
清中叶以后,徽州及毗邻的浙赣边区出产之炒青绿茶,大部集中在屯溪精制、外销,遂尔命名“屯绿”,即英文中所称之“屯溪茶”(TwaikayTea)。当时的屯溪每逢茶季,行、号林立,故流传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之民谣,赢得“茶城”之誉。
“屯绿”饮誉海外,畅销世界各地。清末民初,为“屯绿”外销鼎盛时期。同治年间,“屯绿”年均外销达10万余引(每引50公斤)。清两江总督在屯溪置皖南茶厘局(系道台衔),年征茶税达40万元。其时珍眉、针眉销北非、英国和美洲,珠茶销欧洲,熙春主销俄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福和昌”茶号老板余伯陶试制成“抽珍”,深受外商欢迎。
建国后,国家重视“屯绿”的生产,“屯绿”销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突尼斯、沙特阿拉伯、法国、阿富汗、马里、尼日尔、苏联、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西汉时中国已有茶叶,主要产在四川、甘肃一带,以后逐步向东南湿温地区发展。唐陆羽著《茶经》,提到歙州产茶。同时,敦煌石窟里所藏的王敷著《茶酒论》中,茶自夸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舒城太湖,买婢买奴。”唐代歙州茶已进入国际市场。然唐宋制茶,多以蒸、碾、压、焙工艺制作团茶、饼茶、锭茶、丸茶,号龙团凤饼,研膏蜡面。宋代浙江绍兴日铸寺发明了炒青法制作的“日铸茶”,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茶叶的外形与内质均为之一变,在绿茶制作和绿茶品质上创拓了新的途经,谓之炒青。陆放翁《安国院试茶》曰:“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闻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其自注云:“曰铸则越茶矣。不团不饼,而曰炒青;曰苍鹰爪,则撮泡矣。”
炒青绿茶初制工艺流程为:鲜叶→贮青→杀青→揉捻→二青→三青→辉干→毛茶。屯绿精制:炒青绿毛茶通过分筛、抖筛、撩筛、风选、紧门、拣剔,初步分离出长、园、筋、片等形态茶叶,再分别加工。成品茶有珍眉、贡熙、秀眉等花色。
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屯绿”就誉满国内,并销往欧洲和美国。1949年以后,"屯溪绿茶"的生产销售进入了新的时期,品种不断创新,畅销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9月,在雅典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屯绿"获得银质奖。
(一)备具
根据品饮人数准备好茶杯碗以及茶叶罐,茶则,茶匙,赏茶盘,茶巾以及烧水壶。
(二)赏茶
倾斜旋转茶叶罐,将茶叶倒入茶则。用茶匙把茶则中的茶叶拨入赏茶盘,欣赏干茶成色,嫩匀度,嗅闻干茶香气。
(三)温杯
用开水将茶杯烫洗一遍,提高杯温,在冬天,尤显重要,利于茶叶冲泡。
(四)置茶
冲泡屯绿的茶杯一般容量为150毫升,用茶量在3克左右。用茶匙将茶叶从茶盘或茶则中均匀拨入各个茶杯内。
(五)浸润泡
提壶将水沿杯壁冲入杯中,水量为杯容量的1/4或1/3,使茶叶吸水舒张,便于茶汁析出,约30秒后开始冲泡。
(六)冲泡
用"凤凰三点头"法,冲水入杯内至总容量的七成左右,意为“七分茶、三分情”。经过三次“高冲”,使杯内茶叶上下翻动,杯中上下茶汤浓度均匀。另一方面表示礼节,对客人到来以示欢迎。冲泡过程,要求水壶高悬,使水流有冲击力,并有曲线的美感。
(七)奉茶
冲泡后尽快将茶递给客人,以便不失时机闻香品尝。为避免茶叶过长 浸泡在水中,失去应有风味,在第二、三泡时,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再将茶汤低斟入品茶杯中。
(八)品饮
一般是先闻香,再观色、啜饮。饮一小口,让茶汤在嘴内回荡,与味蕾充分接触,然后徐徐咽下,并用舌尖抵住齿根并吸气,回味茶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