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地理标志
地理商标 行唐大枣是河北省行唐县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而闻名。行唐大枣可鲜食、干制、入药或加工成枣片、枣酒、枣糕等产品,尤以自然晾晒的干枣品质上乘,耐储运、风味浓郁。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的太行山区,这里土壤母质为片麻岩,富含自然营养成分,且昼夜温差大,为行唐大枣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行唐大枣果实个大、皮薄、肉厚、核小、色鲜、味甘,在脆熟期维生素C含量高达600mg/100g,与阜平大枣并称“天然维生素丸”。中科院化验表明,行唐大枣富含24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对于成人保健、儿童发育、提高智力、延缓衰老具有重要作用。
行唐大枣的栽培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代官员都把它作为进贡佳品,鲜干两食,风味独特,故又有“御枣”的美名。如今,行唐县红枣种植面积广阔,达到60万亩,常年产量8万吨,其中30万亩已通过无公害环评认证。
1. 感官特色。果型卵圆或长圆形,呈红褐色至紫红色,果 实匀称,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富有弹性。口感黏润,甘甜微辣。
2. 理化指标。可食率 ≥90.5%,含水率 ≤21.0%,总糖 ≥ 70.0%,总酸 6.5~8.2g/kg,硒≥0.01mg/kg,钙≥500mg/kg,钠 ≤10.0mg/kg,维生素 C≥2.2mg/100g。
相传上古时期,许由在行宫箕山隐居时潜心研究红枣种植,还通过嫁接培育出大枣,拯救了当时受饥饿困扰的百姓,这为行唐大枣的种植埋下了早期根基。而有文字记载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燕一》中 “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 的描述,便印证了包括行唐在内的北方区域,当时大枣已成为能保障百姓生计的重要食物,是当地重要的物产之一。
秦汉至明清,品质凸显与成为贡枣。这一漫长时期,行唐大枣的种植传统持续延续,且品质逐渐被认可。元代时,柳贯在《打枣谱》中专门记载 “恒阳(行唐曾用名)大枣,聚伞花序,生于叶腋,花小黄色,核果硕大,长圆,嫩呈黄绿,成熟紫红”,精准描绘出其优良形态。因品质出众,行唐大枣历代都被官员选为进贡佳品,获 “御枣” 美名。此外,这一阶段还流传出刘秀食枣赐 “秘枣”、知县赌棋失御枣村等诸多和行唐大枣相关的传说,进一步让其融入当地历史脉络。
近现代以来,行唐大枣开始走出地域,在各类展会中崭露头角。1991 年获国际新食品展交会 “鹏城杯” 金奖,1999 年拿下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0 年在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行唐长枣” 获金奖、“墩子枣” 获银奖。2004 年是重要的一年,不仅其相关产品在全国优质鲜枣评选中获一等奖,行唐还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 “中国行唐大枣之乡” 和 “中国优质大枣产业基地”。
如今行唐大枣迎来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当地建立了标准化大枣管理示范基地,推进无公害生产,还选育出 “行唐墩子枣”“太行一号” 等多个优质品种。产业模式也从单纯种植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加工精深化、销售品牌化的格局,开发出各类大枣深加工产品。同时,结合红枣文化,发展起观光、采摘等特色项目。2010年行唐被命名为“中国红枣文化之乡”,还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红枣文化研究中心”,实现了大枣产业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栽植面积也拓展到65万亩,分布在山区丘陵13个乡镇。
民间传说
许由植枣拒尧禅:这是行唐流传最广的红枣传说。上古时期,许由名声远扬,尧帝想把帝位禅让给他,还打算将娥皇、女英两位女儿嫁给他。许由拒绝后逃到行唐的箕山隐居。当时当地百姓常受饥饿困扰,许由潜心研究红枣种植,还通过嫁接之法培育出了大红枣,拯救了一方百姓。后世枣乡人为纪念他,在箕山修建了许由冢和许由祠,他出生的村庄命名为许由村,许由也被尊为 “箕山公神”,女英则被尊为 “枣神娘娘”,如今当地仍留存许由观遗址、女英祠等遗迹。
乐羊挥鞭称神树:公元前 408 年,魏国大将乐羊奉命讨伐中山国,不料被困山谷,将士们饥渴难耐,陷入绝境。此时他们发现山坡上的树上挂满青红野果,采摘食用后清甜解渴,将士们精神大振,成功杀出重围。后来乐羊感慨这些果树是 “真乃神树也”。中山国覆灭后,此地成为乐羊的封地,他专门派人守护这些果树,而如今行唐的神树村,名字也正是由此流传而来。
1991年12月:在深圳国际新食品展交会上,行唐红枣荣获“鹏城杯奖”,独领风骚;
1999年9月,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世博会)上,行唐红枣斩获“金奖”;
2009年,行唐大枣被中国果蔬协会评为“中国十大名枣”,行唐县也被评为“中国红枣无公害生产十强县”。
2010年行唐被命名为 “中国红枣文化之乡”。
2011年06月28日,“行唐大枣”注册成为国家地理商标。
2025年2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619号公告,自2025年2月21日起正式将“行唐大枣”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