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郑宅茶是福建莆田仙游的特产。以家传制茶工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制茶手艺,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莆田茶的一张历史名片。莆田市枫林郑宅茶科学研究院(原园庄枫林茶厂)秉承古法制作此茶,20世纪初至90年代,郑宅茶逐渐发展成为商品性生产,因其质优,一直享誉海内外。当今,本项目技艺的沿袭和发展存在许多的不足与困难,村里茶园面积在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外出务工,茶农紧缺,制茶工人就更紧缺,传统的工艺后继人才不足。故此番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旨在建立长期有效保护机制,永续留传。
郑宅片茶的制法是手工操作,工序分为:采青、萎凋、做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六个工序。采摘按老嫩程度不同,又将开面采分为二种:小开面和大开面。萎凋方法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目前青茶萎凋工艺是日光萎凋(晒青)为主。阴雨天无法晒青的鲜叶,给予加温萎凋。做青(摇青)做青目的是叶子在筛、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叶缘摩擦而破坏细胞,使茶汁外溢,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形成“绿心红边”。 杀青利用高温破坏做青叶中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进一步逸散青气,发展香气;蒸发水分,使叶质变软,便于揉捻。揉捻就是把初炒后的叶子放在编有十字形棱骨的竹盘上,趁热用力揉二十几下,解块抖散;再揉二十几下,揉至叶汁流出,进一步破坏叶细胞,挤出茶汁,以形成茶的壮结外形和增进茶的滋味。干燥传统干燥法分为毛火(初焙)、足火(复焙)、吃火。目前,茶场机械化生产,只进行毛火、足火,最后吃火放到精制进行。
郑宅茶传统制作工艺具有工艺精湛、形状优美、风味独特等特征,还具有历史价值、饮用价值、药用价值、影响价值。
仙游郑宅茶原产于仙游县圣泉村郑宅,始植于隋代,唐宋间郑宅茶叶已成为贡品。《福建农业大全》将郑宅茶叶列为明、清时期福建七大名茶之一。
南宋着名史学家郑樵《采茶行》曰:龙团佳制自往昔,我今未酌神行怿。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在上述《采茶行》诗中,郑樵将武夷茶和郑宅茶相提并论,并将饮“郑宅茶”视为上品之饮。
到了清朝,郑宅茶更是声名在外,据郭析苍《闽产录异》载:“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书中对当时茶区茶类学有较详细的记述,兴化府茶区有郑宅茶,清代入贡,品质极佳。以乾隆九年六月《总管内务府奏销文件》记载为例,各地进贡茶叶多达六十余种。其中,武夷茶和郑宅茶都是乾隆皇帝最为钟爱的茶类。
新世纪以来,在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建金溪茶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仙游郑宅茶热销海内外。目前,全县茶园面积3万多亩,粗制茶厂100多家,茶叶总产量9000多吨,产值2亿多元。
1.采摘根据气温采摘一芽一叶初展鲜叶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净采。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2.萎凋萎凋场所必须是洁净、明亮、通风。迅速轻快地将肥芽薄摊匀摊于萎凋竹帘上置于通风外的晾青架上,进行自然萎凋或置于微弱的阳光下轻晒。待到茶芽含水量为20%左右时,转入烘干工序。
3.烘干烘房必须保持洁净卫生无异味,通风良好,室内明亮。将经萎凋处理后的茶芽薄摊于烘笼上,用30~40℃文火焙至足干。
2016年,“仙游郑宅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8年,仙游枫林郑宅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莆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