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寿烧饼也算是十分有地方特色的,灵寿烧饼又称缸炉烧饼。缸炉烧饼从字面上看,自然是用缸炉烤出的。听老人说,过去是将大水缸底下敲个口,做成炉子状,用它来烤烧饼。现在的人们都用铁皮桶做炉子,内衬一层相当于水缸的陶土,火烧产生缸的效果。
灵寿烧饼的用料主要有小麦粉、鸡蛋、棉油、芝麻、精盐等。小麦粉加水和到略硬,用小面杖擀成薄片加油再折叠再擀,多次加油擀薄折叠,层层叠得成长方形。一面洒满芝麻,另一面贴在倒扣的缸炉里面,经过20多分钟的烤制,烧饼烤熟。刚出炉的烧饼十分烫手。所以,一般师傅都会用个大勺子和一个大叉子,将炉面上的烧饼盛在铁勺里。一会儿功夫,烧饼全部出炉。烤得好的是那种金黄颜色,拿起来有质感,芝麻散发着幽香,饼分多层,每层薄如蝉翼,香酥爽口。这时候,如果用刀从烧饼的侧面切开一条口子加入切成片状的拆骨肉或者灌肠(当地叫灌肠,类似于火腿),那个香脆的口感加上肉香就更使人不能忘怀了。
灵寿县的缸炉烧饼历史悠久,制作手法独特、地道,是几十代灵寿人智慧的结晶,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地方则说,当年汉帝王莽、刘秀在当地吃过缸炉烧饼。汉王究竟吃没吃过无从考究,但当地百姓确实喜欢这一特色美食。走亲访友提一篮子缸炉烧饼,求人办事送一篮子缸炉烧饼,常年在外工作人员回家,亲戚朋友团聚、同学同事聚餐都要吃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功夫全在烤上。饼用缸贴,其味清香。冷吃,香焦清爽;拿取,携带方便;夹肉,香酥幽香;送礼,情谊独特。孩童可作零食,一饼欢乐丛生;老人用主餐,两饼舒心健胃。
1959年6月,中共石家庄市委通知井陉县派人到市里打烧饼,招待中央首长。县里推荐了王三小,打了七八天烧饼,回来以后才知道,是周总理来了。事后市委给王三小邮寄了立功喜报,还让地方政府安排好王三小,以发挥他的技艺专长;而“舌尖上的中国”剧组拍摄的则是鹿泉区镇六街的缸炉烧饼;介绍说镇六街的烧饼买回去放在家里搁上一个月,吃起来还像新买的一样香、酥。又说六街的烧饼是用煮肉的陈年老卤汤和的面,还有说是用上好的植物油和面,当然这是制作秘方了,外人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