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牛王沟的一种漆树,每年割漆时节,漆叶呈红色,故深受山里人钟爱,爱其能生财养生,爱其色泽艳红。秦巴山地,漆树品种繁多,名子亮丽,什么金州红、大红袍、火焰子、茄棵头、高八尺……虽系高大乔木,绿荫如盖。但在漆农眼里,却是美艳如霞,金黄金红,象嫦娥、象貂蝉更象西施。漆树分公母,母漆树结籽,漆籽成熟,一团一簇,籽色金黄,圆中带偏如黄豆。漆籽可繁育苗也可榨油,漆籽油可食。漆农们将榨出的油,用盆接住,中间用棕叶打结,待油冷后取出挂在墙上。漆籽油可食用,可驱肠道寄生虫,但必须象吃羊油一样就热吃。饼喂猪,可使猪肥膘壮--当然,漆籽的主要功能是化工的重要原料。所说的生漆,是从漆树上割下来,未曾调制的原生漆,象姑娘、不象媳妇。所以人们对美丽的“姑娘”牛王漆,人人都是喜爱的。
漆树的生命十分短暂,如果漆树长到七、八年后还不开割,漆树就会胀死;漆树割漆至十六七年便慢慢枯死;而漆液最旺盛的时期,也不过六至八年。进山割漆是件寂寞又危险的苦活,寂寞得就像庙里念经的和尚,危险的就象《捕蛇者说》中的捕蛇者。所以这种苦脏累活自然由青壮年男人担任,历来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割漆时从上往下割,收漆时自下往上收;山间不许生火,割漆者须带足干粮,山里多有毒虫猛兽,割漆者就必须时时提防。山间天气变幻无常且路径陡,割漆者常在山崖岩洞躲藏。割漆者进山前须打扎好绑腿,穿满耳草鞋才敢入林。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还是阴雾绵绵的天气,只要无雨,漆农们都要准时上山入林,好象他们割漆是给天公、给神仙割似的;他们在割漆的过程中,是怀着给他们和他们的庄稼阳光雨露的众神们的虔诚、敬意和无限感激,是怀着对生活的无比美好向往和陶醉啊!每年七月以后夏季,漆农就奔向怀胎十月的漆娘,因为此时漆树汁多浆饱,水份含量少,容易增收,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且漆树漆力恢复较快,割漆的主要工具有漆刀、挎篮、接漆蚌壳和漆桶。漆刀是一种特制的,短短弯把,状如斧形的锋利工具,它的总体形状犹如《隋唐英雄传》中程咬金的金斧,只是弯把后移,在斧头后脑部位;因为它是刀,故它比较簿。漆蚌壳是放在挎篮内,割漆时,在漆树三角口边各轻割一刀,在下面三角汇合口处用蚌壳接住。下午收割时倒入漆桶内;漆桶则是一悬挂腰际的扁状小木桶能装3-5斤生漆,有盖平常不用,桶内无漆时挂腰际;收漆后,有漆时则提在手上,以防漆洒。
漆农们按照固定的路线,一人一刀都出去了,按照漆农常说的“漆路”都上路。漆路上有多少棵公树,多少棵母树,树多要上高,是打漆桩做梯,还是蔑捆木棍做梯,漆主和漆匠都十分清楚。超出漆路割漆,系犯规夺财,轻者吵架,重者吃官司受惩罚。漆有“大木”、“小木”、“油籽”之分,三者之间自有优劣,收漆后要相互搅和勾兑,按需求以“色”、“味”、“燥”、“艳”“肉子”五方面补缺,然后装桶,贴上标记发售。储运用的漆桶都有特别的规制。如清朝未年,平利漆商饶逊安“正大明”商号的漆桶,有300斤和120斤两种。漆桶用坚木或韧蔑制成,里边用猪血、豆腐、细泥拌合刮好,再用皮纸糊上数层,或者用土布刮糊,干透后装漆。漆桶都双底双盖,即使途中出事,漆桶也不至于漏漆。
平利生漆是性能特优的天然涂料,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居《本草纲目》载"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者(时平利隶属金州)为佳,故世称金漆",而"牛王漆"又为金漆之珍品。地处秦巴山区的平利县坐落在陕西南部,是生漆的出产地,年产生漆百余吨,质量好,价位适中,常年远销于湖南、福建等南部地区,有极大的影响与市场,被誉为中国的国漆。
平利生漆具有色泽光亮、转色快、回缩力大、抗冲击力强、干燥性能好等特殊优点。
早在清乾隆年间,以平利产地牛王沟而得名的“牛王漆”,以“漆液清如油,光亮照见头,搅动琥珀色,挑起如钓钩”为特点,被誉为“国漆”,畅销各地并走红国际市场,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全县现有漆林10万亩,年产生漆250吨左右,产量位居全国之首。本县科技人员与漆农共同研究培育的“金州红”、“高八尺”、“大红袍”等优良品种,经专家鉴定,具有高产、优质、速生、抗逆性强的优点,其中“大红袍”漆树于1985年在全国漆树品种鉴定会上被评为全国漆树优良品种之冠。平利生漆的纯度高达81%,具有色泽光亮、转色快、回缩力大、抗冲击力强、干燥性能好等特殊优点,实属国漆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