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泥人

导航菜单

安丘泥人

浏览 795 .喜欢 28
喜欢一下
发布:tfni
标签: 工艺品 手工 泥人
属地:安丘潍坊山东

安丘泥人是泥塑的主要种类,它以泥土为原料,分手工捏制或模制两种技法,即粗货、细货之分。以人物、动物为主,其种类繁多、题材广泛、造型优美。传统作品有泥孩子、弥勒佛、不倒翁、泥猴、泥老虎、泥公鸡等。也有古今人物、帝王将相、神仙鬼怪、敦煌飞天系列。安丘泥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讲求形、声、色,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神形兼备。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

追溯安丘泥人的历史,可推至东汉末年。道教、佛教的祭祀活动中以小泥娃娃等民间艺术品为媒介的乞子仪式,客观上促进了安丘泥人捏塑艺术的发展。

安丘泥人的制作一般采用选料、打坯、制作、加工、着色五道环节。大都选用粘性、细腻、含沙量少的胶泥制作泥人。经过捶打、摔、揉,按一定比例在泥土里加些棉絮、草纸、麻纤或蜂蜜,用木棒捶打均匀,以增加抗性和防裂。安丘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手工捏制的泥人为细货,模具塑制的为粗货。模制只能做些简单的头和身体,复杂的部分必须用手工慢慢捏制,经过反复打磨、修饰、晾干,再放入窑炉内烧制成型。用天然泥制作泥人一般温度控制在800度左右,陶土泥温度控制在1100度左右。

安丘泥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塑造百姓民间生活情趣为主。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取舍得当,以清新素淡为审美标准,在颜色上很少彩绘。主要巧借各种泥土的自然、原色灵活搭配,用泥色的浓淡,层次的变化描绘事物的气韵生动,别有一番来自广阔土地的田园风味。

安丘地域合乎制作泥人的黏土仅在景芝、担山一带,色泽、吸水性也有一定局限,一般到邻近的荆山洼或去济南、东营一带采购黏土。制作泥人的工具很简单,通常喜欢用自己做的工具,以求顺手,有泥塑刀和竹制、木制的泥塑工具,泥塑刀通常用金属材料,如铁条、不锈钢等制成,用来切泥、刮泥和塑型。另外还有木槌、木棒用于泥团的拍打、压紧。准备好了工具和材料,就可以制作泥人,泥人的制作一般选用带些粘性、细腻、含沙量少的渠河泥、荆山洼泥或黄河泥,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按一定的比例在泥土里加些棉絮、宁纸、麻纤或蜂蜜,搅匀后生成黏土,以增加抗性和防裂。

安丘泥人分粗货、细货,粗货为模制,细货为纯手工捏制。安丘泥人的细货制作纯手工捏制,颇有技巧,如在制作“泥老虎”、“泥孩儿”时,艺人巧妙地将其分成两部分,中间用皮革连接,内装钢丝、弹簧和哨儿,哨的声音根据所制物而定,如“老虎”之类声较粗,“泥孩儿”之类声便较脆。若用手促动,“泥老虎”便发出“吼叫”声,若月手摇动,“泥孩儿”便嗽嗽而叫,故亦称为“摇拉孩子”。泥塑玩具生动形象,着色鲜艳很受人们喜爱。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人物造型为主,用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形象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这些最为平常的泥土,经工匠们的精心雕塑,制成了千姿百态、个性鲜明的艺术珍品。

追溯安丘泥人的历史,可推至东汉末年。1959年兴修牟山水库时,在位于凌河镇董家庄发现了一座大型汉画像石墓。除汉墓中举世罕见的汉画像石外,也发掘了少量的陪葬品,其中就有陶俑、陶兽等,既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与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汉墓的发现客观上为安丘泥人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从现有资料分析,安丘泥人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泥人艺术品在民间广为流传。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

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一般用树脂或石膏来饶注成品,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还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2013年,安丘泥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安丘泥人 相关地区

更多泥人的相关特产
安丘特产推荐更多>
潍坊特产推荐更多>
山东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