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云曲毫茶产于桐庐县百江乡的高山之中,是浙江省桐庐县县农业局于1988年新创制的名茶。五云曲毫茶外形细紧卷曲,色泽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叶底黄绿明亮。五云曲毫茶于清明前后采摘,选取择芽壮毫多的一芽一叶初展鲜叶为原料,长度2.5~3.0厘米,百芽重用4.5~6.0克。经杀青手揉初烘搓团整形文火焙干等工序加工而成。搓团时锅中茶叶分理处2~3团交替搓理。
早在唐宋期间,桐庐所制之茶,都用蒸青研碾法制作压形团茶和饼茶。故有“桐君云山探雀舌,富春碧水煮龙团”之说,道出了“山之高、水之灵、茶之美”。后来到了宋徽宗期间,原本的团茶变成了饼茶,遂开千古茶制饮之变革。桐庐的茶亦相随改为散茶。“天尊贡芽”在南宋时已为贡品,《浙江名茶录》中记载当年著名于时的品目有“分水天尊茶、桐庐黄芽茶”。明代李日华在他的《六研斋笔记》曾经记叙“分水县天尊岩,产茶最芬辣,宋时以充贡”。后来,李日华又在《紫桃轩杂缀》云“分水贡茶,出本不多。……近期所产有苞紫、寿眉、雀舌、莲心、顶谷、柳条、桐丝诸品,贸返远郡,惟黄芽茶售辽东”。到了后世,桐庐县散茶名目更显繁多。根据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所著《中国茶史散论》:“按清《海记》载文,清初各省贡茶条目,其中桐庐贡茶十二斤”,可见桐庐此地向为瑞草之乡。后来到了清光绪初年(1875年前后),功夫红茶制法辗转传入桐庐县,而发展为“越红”的一脉。到了民国四年(1915年),窄溪地区的谷芽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桐庐茶文化源远流长,而在桐庐的诸多名茶中,以雪水云绿、天尊贡芽、五云曲毫为最。自古以来,桐庐不仅以其山水之灵秀博得历史文人墨客的眷恋,而且还以佳茗之幽香古今流芳。宋代范仲淹曾作《鸠坑茶》诗云:“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的诗句,赞喻了古时桐庐的山、水、茶,这正是当年桐庐茶叶与富春山水完美结合的真实写照,“鸠坑茶”乃古名茶之一。范仲淹在睦州任上,还曾写过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章岷时任大武夷地区浦城的从事(官职),他写过一首斗茶歌,可惜现在失传了。章岷是范仲淹的好友,他看到章岷的斗茶歌的时侯正在睦州任上。所以他和章岷斗茶歌的一些关于采茶、制茶的形象描写是睦州山区,主要是七里泷一带。据考证,当时建德、桐庐一带产的全是绿茶,且是炒青,武夷山是乌龙茶的诞生地,乌龙茶又名青茶,虽然今天已是半发酵茶,在当时同桐庐制茶的方法差不多。以前的芦茨一带,也有生产发酵红茶的传统。陆游有过“石鼎闲烹似爪茶”之句,“似爪茶”正是炒青的形状。清代时,有人以在七里泷两岸的山丛中采摘的野茶的嫩尖制成苞茶,名曰“严州苞茶”,一时成为茶叶市场中的抢手货,价钱很高,以致一个山头的茶叶可以卖得千两、百两的银子。清朝桐庐知县陈苌的《桐庐竹枝词》:“谷雨村村摘嫩芽,纷纷香气出篱笆。山家客到无供给,泉水新烹自焙茶”,道出了农家客来敬茶的朴质之心。
五云曲毫茶外形细紧卷曲,色泽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叶底黄绿明亮。
桐庐产茶,历史渊远流长。据《浙江茶叶》史料记载:浙江产茶,最早见于汉朝,东汉时(公元25~220年)睦州已产茶,至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代《桐君采药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而不及桐庐”。在唐朝时,浙江已有十州五十五县产茶,睦州的桐庐、分水名列其中。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既有“睦州茶产于桐庐山谷中”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