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柳编

导航菜单

博兴柳编

浏览 1481 .喜欢 86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liu123
标签: 工艺品 手工 日用品 柳编
属地:博兴滨州山东
推荐: 网购推荐
柳编(博兴柳编),山东省博兴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博兴县志》记载,博兴柳编技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发祥于县内兴福镇一带。明清时期,柳编技术在博兴县的兴福镇—带传开。民国...【更多】
博兴柳编的基本介绍

柳编(博兴柳编),山东省博兴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博兴县志》记载,博兴柳编技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发祥于县内兴福镇一带。明清时期,柳编技术在博兴县的兴福镇—带传开。民国时期,柳编技艺逐渐在全县推广,形成产业。柳编(博兴柳编)有茶垫、坐垫、门踏垫、草编储物箱、草编玻璃瓶套等日用家居工艺品,品类齐全,造型美观,色彩鲜艳。

博兴柳编工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的麻大湖畔和锦秋街道。草柳编工艺在当地有着悠久历史,明清时期,草柳编工艺开始在锦秋等地的妇女之间流传,后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副业。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经过民间艺人的努力传承,草柳编产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当地生产的草柳编品类齐全,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技艺精湛。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之外,还曾远销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年销售收入达五千多万美元。

博兴柳编的产品手感柔软,经济环保,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特征,是山东省著名的传统工艺品,理应受到保护。

产品特点

草柳编工艺的原料主要是当地湿地生长的蒲草、苇草、毛草、玉米皮以及生长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的冬麦秆,这些植物都具有纤维均匀、质地柔软、皮杆度长、木质化程度较低、易于使用等的特点。近年来,博兴县当地生产的草柳编产品有茶垫、坐垫、门踏垫、草编储物箱、草编玻璃瓶套等日用家居工艺品,品类齐全,造型美观,色彩鲜艳。

历史民俗

柳编,即用柳科植物的枝条,经处理后以手工编制生活用品和艺术品。柳编技艺历史久远,而且在中国北方地区非常普遍。

关于博兴编织业的起源,尚未发现考古实物标本或明确的文字记述,这大概与其材质及其在历史上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但从黄河三角洲一带出土的一些陶器上的印纹和陶嚣的把柄形状可以看出,柳编这类条编工艺早在远古时代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并影响和促进了制陶业的发展。

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求》中曾对黄河下游桑柳的种植做过描述:“人们在地边、路旁闲散地种植桑柳。妇女养蚕作茧抽丝织布;男子在农闲之际,利用采集的桑柳条,编织一些生活用品和简单的农具,除了满足自己的使用以外,余者可售于集市”。

据《博兴县志》记载,博兴柳编技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发祥于县内兴福镇一带。早年有一王姓青年,他用柳条编制的筐、篓、笼等器具巧夺天工,人称“王编”,人们仍塑其像、燃香火纪念这位巧匠。

明清时期,柳编技术在博兴县的兴福镇一带传开,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夡、箩等精巧美观,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远销京、津、苏、浙等地的一些大商埠。

民国时期,柳编技艺逐渐在全县推广,形成产业,从业人员达15000多人。

1931年,博兴县各区柳货工会代表在兴福镇成立了柳业工会,附设贷款所,创设柳编工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艺的不断创新,柳编技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编织结构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产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意味。

制作方法

传统柳编工艺较为简单,只有选料、脱皮、晾干、回软几个工序,当代柳编技艺较传统的已有很大变化,从编织过程看,大致分七个工序。

第一步:选料。原料为柳条,柳条种类有旱柳、垂柳、劈柳、杞柳、红柳等,要根据编织的物品选择不同的柳条,选柳条一般在伏天,这时的柳条较为成熟,剥皮容易,颜色白,直径为1毫米到5毫米之间,长度60厘米左右,然后脱皮。

第二步:上色。根据设计要求,将所需要的各种颜色均匀地涂在所用柳条上,并晒干。

第三步:浸泡。将涂有颜色的柳条浸入水中,粗柳条需浸泡20分钟,细柳条浸泡10分钟,目的在于使其变软,易于弯曲,加强其韧性,便于编织。

第四步:编织。按照一定的形状和规格尺寸,使用铁签、果枝剪、尺等工具进行编织。这是能体现技艺的工序,主要有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编等五种技法。

第五步:熏蒸。编织出的成品要进行擦洗,然后放入熏室内,点燃硫黄熏蒸2小时。

第六步:晾晒。从熏室取出后及时晾晒,以防产品发霉和变形。

第七步:刷漆。晒干之后,刷上清漆,起到经久耐用、不易褪色、增加亮度的作用,使之更加美观。

博兴柳编的获奖荣誉

2011年,柳编(博兴柳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柳编的相关特产
博兴特产推荐更多>
滨州特产推荐更多>
山东特产推荐更多>

博兴柳编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