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酥油饼

导航菜单

吴山酥油饼

浏览 3823 .喜欢 238
喜欢一下
发布:Micell
标签: 糕点 小吃 酥油饼
属地:杭州浙江
推荐: 网购推荐
吴山酥油饼是浙江省杭州市汉族传统名点,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号称“吴山第一点”。其色泽金黄,层酥叠起,上尖下圆,形似金山,覆以细绵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入口即酥。【更多】
吴山酥油饼的基本介绍

吴山酥油饼是浙江省杭州市汉族传统名点,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号称“吴山第一点”。其色泽金黄,层酥叠起,上尖下圆,形似金山,覆以细绵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入口即酥。

历史民俗

钱桂华君的《漫话吴山酥油饼》一文,说吴山酥油饼又称“蓑衣饼”,系与苏东坡有关。为了说明“蓑衣饼”叫法的可靠性,钱君引用了苏东坡在吴山吟的一首诗:“野餐花前百事无,腰间维系一葫芦;已倾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之后苏便以自身所穿之蓑衣与饼相似而将该饼命名为“蓑衣饼”。

钱君上述说法,我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

先说上述这首诗。该诗并非苏东坡在杭州吴山所吟,而是在湖北黄州所咏。《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一版)一书摘引宋代学者洪迈《夷坚志》原文曰:“东坡在黄州,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何名?主人对此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谓:‘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著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钱文误为“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再说苏东坡游吴山,杭州地方志只记载他在吴山山系南部的瑞石山东麓之宝成寺赏牡丹花时,见到前任太守赵亻卒壁上所题之诗,曾即兴写下《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亻卒》一诗,并由后人刻在感花岩上,一直留传至今。除此并无他诗。再说吴山宋代时并无民居,明代杭州人田汝成(杭州太守也)引用宋人史料,在《西湖游览志》一书中说:“前宋时,杭城西隅多空地,人迹不到,宝莲山、吴山、万松,林木茂盛,阒无民居。又,宋人周密在写杭州的《癸辛杂识》一书中说吴山“且闻近日多虎,往往白昼出没不常,遂不能尽讨此山之胜,故书以示好事寻游者。”由此可见,吴山在宋代时“人迹不到”、“阒无民居”,又“多虎”且“出没不常”,哪有什么“店铺”卖饼?吴山的登山石阶是元代所修(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元之前的北宋杭州太守苏东坡,何能“策杖步行到山上”且见“有人争相购买酥饼”,岂不是在说天方夜谭中之神话?

烹饪史话也好,美食趣话也好,一定要尊重历史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才好。吴山酥油饼曾叫“蓑衣饼”,最早见诸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与他同时代的袁枚的《随园食单》一书,不要凭空将它叫法的历史一下子上推到北宋时代。在下希望撰写烹饪史话及美食趣话的作者们,要实事求是写作,掌故轶闻一定要有根据;如果是民间故事及传说,也要客观地反映事物,不可违背历史的真实性。

制作方法

制面团

将面粉170克加花生油70克,揉成油酥面团,摘成刘子;再将面粉330党加沸水110克,揉成雪花粉(即把粉揉搓散如雪花状),摊凉,甩上凉水15克,加花生油,揉成水油面团。

制饼坯

将水油面剂子裹入油酥面剂子,压扁切成带状长片,卷拢,再压扁做成长片,之后卷拢并搓成长条,再压成长片,顺中线剖开,分卷成两个饼环,将饼环的刀纹面朝上,自中心向四周摊开成碗形圆饼。

更多油饼的相关特产
杭州特产推荐更多>
浙江特产推荐更多>

吴山酥油饼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