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地理标志
农产品地标
非遗 七境茶,亦称作七境堂绿茶,又称“七境烘青”,产于中国福建罗源县西部的七境堂,是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七境堂位于福建省罗源县西部。据传,当时七境堂是由程洋境、长弯境、施灞境、西竹境、延洋境、洪洋境、寿桥境等七个境(“境”当时系自然村划分的单位)的群众,募资合建的泰山庙,称为“七境堂”。七境堂生产的茶叶称为“正七境堂茶”,以七境堂生产的茶叶为主,并入部分红塔、飞竹、霍口的茶叶,称之“七境茶”。
七境茶是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的特产绿茶,享有“香高、味爽、色翠、耐泡”四绝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陆羽《茶经》及《罗源县志》均有记载,唐时已有榷茶制度,明清时期更被列为贡品,名扬京师。
七境茶得名于罗源县西兰乡的七个自然村(程洋、长湾、施灞、西竹、延洋、洪洋、寿桥),合称“七境”。当地高山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红壤肥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其外形条索紧结弯曲,形如鞭炮引心,色泽油绿稍灰,干茶有明显爆点,俗称“青蛙皮”;内质香气鲜嫩持久,栗香显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浓厚鲜爽,叶底嫩绿软亮,饮之生津止渴,齿颊留香,连泡四次余香犹存。
七境茶制作技艺源远流长,2018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工艺包括晾青、杀青、揉捻、初烘、初炒、复炒、筛簸、足干等步骤,其中杀青采用“抛、闷、抖”三种方法,确保茶叶香气与口感。
1. 感官特色。七境茶外形条索紧结弯曲,色泽油绿稍灰、有光泽,爆点明显。内质香气鲜嫩持久,栗香显带花香,汤色嫩绿明亮,滋味浓厚鲜爽,叶底嫩绿软亮。
四绝:香高、口爽、色翠、耐泡。
2. 理指标化。水浸出物41.98%~46.21%,茶多酚28.98%~36.41%,游离氨基酸4.8~4.85g/100g。
相传南宋末年,太尉宋滨在南宋王朝灭亡后,逃迁至罗源县西兰乡隐居。他发现此地自然环境优越,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于是开始种植茶叶,收获颇丰。此后,他劝说周围程洋境、长弯境、施灞境、西竹境、延洋境、洪洋境、寿桥境等七个村落的农户共同种茶,并将自己改进的制茶工艺传授给大家。明永乐十五年(1417 年),西兰境率先建起宋太尉宫,随后其余六境也纷纷效仿。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年),七个境地的村民集资筹建 “泰山庙”,群众俗称 “七境堂”,自此,这七个村子所产的茶叶被统称为 “七境茶”。
在明代,七境茶已作为贡品进献朝廷,享有“皇茶”之誉。清代以后,随着闽东茶业的发展,七境茶凭借其独特的烘青工艺和清雅风味,在福州及周边地区广受欢迎,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等地。
20世纪40年代末,七境茶的生产遭遇重创,产业几乎濒于绝境,仅天津的部分老茶庄还留存着 “七境绿” 的品名,其传统技艺与种植规模也随之萎缩。直至1974年,这一古老名茶才被重新挖掘和恢复,在西兰等多个乡镇逐步恢复生产,慢慢重拾传统品质风格。改革开放后,其制作工艺与种植产业进一步得到扶持与开发。
进入21世纪,七境茶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3年,福建七境茶业有限公司成立,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产业发展,还研发出红茶、乌龙茶等新品类。如今七境茶的产区已扩展到罗源11个乡镇152个行政村,茶园面积达4.3万亩,年产8867吨,产值超2.82亿元。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多个大城市,还远销美国、日本、非洲等地,实现了从传统名茶到现代特色产业的跨越。
1985年后,七境茶连续八年被福建省农业厅评为省名优茶。
1999年,首次参加第三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叶评比便荣获二等奖,成功跻身中国名优茶行列。
2014年7月2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七境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5年七境茶制作技艺入选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8年入选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25年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第640号公告,“七境茶”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