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刺绣是浙江宁波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宁波民间有“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习惯,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民间刺绣艺人,绣品销路也日益增大。据《勤县通志》记载,在1932年,宁波刺绣品销售量达15000多件,产品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与苏绣、湘绣、蜀绣竞相争辉,各具特色。
宁波刺绣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传统文化特色。它构图概括,色泽鲜艳,多采用黑色、灰色、石青、酱红、赫黄、灰绿等柔和色彩。主要有斜针、扣针、胖针、抽丝、朝纱、夹丝、晒毛针、打子针等不同针法,再以金银线盘绣装饰。刺绣品的图案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如龙凤、如意、牡丹、百鸟等,使绣品显得典雅华贵,古色古香,朴实沉着,富有宁波民间地方风格。
明清以来,宁绣的技艺逐步提高,销路扩大,曾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驾齐驱。绣品选用真丝、绸缎为原料,用金银线绣在彩色平绣图案的周围,或将金银线紧密排列,布满图案的空间,使盘金与色绣融为一体,典雅古朴,色泽悦目,做工精到,富有高雅的装饰韵味。 宁波的金银绣手艺源远流长,曾经辉煌一时。精美的图案,卓绝的工艺,为宁波赢来许多荣誉。
“宁绣”分为金银彩绣、平绣、包梗绣、刀绣,其中金银彩绣古朴雅致、色彩和谐、绣工精湛,最为署名。金银彩绣是在真丝缎子和其他原料上,用金线和银线盘绣,用各色彩线绣制而成的工艺品。因工艺制作和使用材料不同,又分为包金绣、垫宝绣和网绣三大类。其制品有床罩、绣衣、靠垫、门帘、桌布和女式背包等多种。它既是工艺欣赏品,又是生活日用品,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当代著名学者赵朴初题赞曰:“斟古酌今,裁云剪月;奇花异草,妙笔神针。”
许谨伦1962年进入宁波绣品总厂,主要从事刺绣设计工作,当时是接从厂里退休的父亲许任泉的班。怀着对金银绣的热爱,许谨伦在厂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回顾这四十余年的工作、生活,花甲之年的许老感慨万分。
许谨伦介绍,宁波金银绣在50年代中期又迈开了发展的脚步,成立了“绣品合作社”,组织起刺绣队伍。196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当时有绣花工人400多人,近郊农村从业人员4000多人。到了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事刺绣人员又大大增加。据1983年统计,宁波绣品厂金银绣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数百万美元,加工的绣户分布各地,达5万多人。
许老说,宁波金银绣虽然在我国传统的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外,但由于广泛应用于服饰、靠垫、床上用品、小件旅游品,绣工用金银线盘、包、压等手法,视觉效果抢眼、典雅,光彩夺目,因此竞争力一度很强。
据《鄞县县志》记载,我市的金银绣曾连续三届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先后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和优秀新产品一、二等奖。当回忆这些荣誉的时候,许谨伦还自豪地对记者说,在1957年全国手工业代表大会上,献上了由他父亲许任泉设计的巨幅《毛主席绣像》,该作品得到了朱德委员长、中央领导和全国艺人的一致赞扬。主绣毛主席绣像的老艺人徐根娣还应邀去北京参加了艺人代表大会。
令许老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绣品《百鹤朝阳》。1989年7月,宁波绣品厂用宁波传统的金银绣技艺绣制了大型立地屏《百鹤朝阳》,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作品。这是宁波金银绣规模最大、技艺最精的代表作,荣获1989年中国工艺美术第八届百花奖的珍品奖、金杯奖,并成为国家工艺美术馆珍宝馆的入口首件陈列品。《百鹤朝阳》大型金银绣屏总长度3.6米,高2.6米,分为左、中、右三段,整体画面是金红色织锦缎底上绣百只丹顶鹤,或飞或息,以长城、黄河、长江、天安门及青松、翠竹作衬托,充分发挥了宁波手工金银绣的优秀技艺,为宁波市赢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