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黄烧饼

导航菜单

灵丘黄烧饼

浏览 3374 .喜欢 198
喜欢一下
发布:绿色乡野
标签: 糕点 小吃 土特产
属地:灵丘大同山西
推荐: 网购推荐
灵丘黄烧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中叶,就有几家经营这种食品。它起源于灵丘县上寨村。主要原料是面粉、牛油、白糖香料,经反复揉搓搅拌制成实心饼,两面粘上脱皮芝麻,薄如铜镜,颜色金黄,其...【更多】
灵丘黄烧饼的基本介绍

灵丘黄烧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中叶,就有几家经营这种食品。它起源于灵丘县上寨村。主要原料是面粉、牛油、白糖香料,经反复揉搓搅拌制成实心饼,两面粘上脱皮芝麻,薄如铜镜,颜色金黄,其特点是酥脆香甜,油多而不腻,久放而不变质。

营养价值

烧饼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由于烧饼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植物油或动物油多。

1、增进食欲

烧饼的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可增进人的食欲。

2、易有饱腹感

烧饼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植物油或动物油,所以,进食烧饼易有饱腹感。

产品特点

黄烧饼的原料有白面、白糖、芝麻和胡麻油。用胡麻油和白面反复揉搓搅拌,再经过复杂的工艺,最后用烘烤箱烤干,做好的饼是金黄色,因此叫“黄烧饼”。

黄烧饼远观色泽金黄,薄如铜镜,端到眼前,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让人肚里的馋虫蠢蠢欲动,忍不住伸手去拿。

历史民俗

据黄烧饼的第六代传人田师傅讲,黄烧饼先由上寨村一屠匠发明。屠匠给人们屠宰完牛驴骡马之类的牲畜后,挣的是头蹄、下水、护肚油之类的东西。有那么几日,屠匠积攒下不少的驴油,因不能尽快出手,又怕久放变质,就用驴油和白面加少量的白糖做成了烧饼。食之口味特好,送与别人分享,也有同感,于是屠匠就常用驴油做烧饼卖。买吃的人越来越多,驴油不够用,屠匠就将做烧饼用的驴油换成了油菜籽、胡麻油。本是奸商俐贩不愿断市弃利的权宜之计,却弄拙成巧,出现了“无意插柳柳成林”的效果。做成的烧饼,色质金黄,香甜酥脆,食之油而不腻,酥而不粘,咀嚼利口,回味生津。真乃人间美味佳肴。屠匠心喜如花,并据其色质美其名曰“黄烧饼”,食者也是日甚一日,常常出现“想吃个黄烧饼,排行站队耐心等”的现象。于是,屠匠便彻底放弃屠刀,另起炉灶,当起了专做黄烧饼的饼匠。为扩大销路,提高收入,饼匠离乡进城,在当时县城的自有市场——沙河槽,招工收徒,撑起了专营黄烧饼的门面。这时的黄烧饼也有了固定的形态和重量标准:直径12公分,周边厚1.2公分,圆心较薄,每个约重80克,面上粘有脱皮白芝麻。再往后发展,原先的徒弟成了师傅,师傅再带徒弟,门店增多,使黄烧饼制作形成了一个多人参与的商业行当。

以前的黄烧饼,因工艺简单,产量很少,以及交通不便等方面的原因,除当地销售外,只有广灵、蔚县、涞源、浑源、大同、太原略有销售。新中国成立后,灵丘县政府很重视黄烧饼的生产。1956年公私合营后,有关部门把原来生产这一食品的支贵德、宋秉元、白光成、李孝等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糕点加工厂,并改变传统的小吊炉烧烤设备,建制能批量生产的、又能充分利用火源地循环土炉,采取先进制作工艺,使黄烧饼的生产由原来每年几千公斤,发展到1966年的1万公斤。它不仅供应市场需要,还登上大雅之堂。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理蓬皮杜防问大同期间,黄烧饼作为雁北风味招待贵宾。随着京原铁路的建成,灵丘的黄烧饼销路也越来越远。在省内,每逢佳节,探亲访友,也把它当作馈赠佳品。1983年,除散销外,增添了精美的盒装,深受远方来客欢迎。到1983年,由1981年的年产量6.5万公斤增加到12.95万公斤。在1981年4月全省举办的第一次糖业系统商办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名特产品。

灵丘黄烧饼的制作方法

灵丘县黄烧饼的制作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原料是面粉、牛油、白糖香料,经反复揉搓搅拌制成实心饼,两面粘上脱皮芝麻,薄如铜镜,颜色金黄.

获奖荣誉

黄烧饼虽然味美,但是做工复杂,原料讲究,以前当地人只是作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的高档点心,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黄烧饼”已成为灵丘县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今年灵丘县已经把黄烧饼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黄烧饼”的制作工艺能代代相传,它独特的味道能飘向世界各地。

更多黄烧饼的相关特产
灵丘特产推荐更多>
大同特产推荐更多>
山西特产推荐更多>

灵丘黄烧饼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