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河曲马

导航菜单

玛曲河曲马

浏览 6667 .喜欢 2161
喜欢一下
农产品地标农产品地标地理商标地理商标
发布:梦里的天空
标签: 畜牧 牲畜
属地:玛曲甘南甘肃

玛曲河曲马,甘肃甘南玛曲县特产。玛曲河曲马,是中国西部地区特有的马种,属于优良地方品种,它以其身体结构结实、体格庞大、速度适中的独特特征而备受瞩目。

河曲马亦称乔科马,原产中国甘肃、青海、四川3省交界处,黄河上游第一河曲处,故名。河曲马与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河曲马体大协调,骨量充实,肌肉较丰满,关节尚明显,性情温驯,公马神骏而富有悍威。

玛曲河曲马的体形以粗糙结实为主,包含了挽乘兼用和乘挽兼用两种类型,在毛色方面,以黑、青、骝、栗为主,少数马头部和四肢有白章别征;头形非常直,并且耳长敏捷,鼻孔开发,唇厚灵活,下唇微垂。脚深广,鬃押较低,背长腰短头直,尻宽短,腹部充实,四肢干燥,关节明显,前肢努基本端正,后肢稍有刀状和外向,蹄大小适中,所有这些特征都使得这些马在外表上非常引人注目。

1、品种特征 :

(1)外貌特征:河曲马也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良地方马种,历史上常用它作贡礼。它是中国地方品种中体格最大的优秀马。其平均体高132~139厘米,体重为350~450千克。河曲马头稍显长大,鼻梁隆起微呈现兔头型,颈宽厚,躯干平直,胸廓深广,体形粗壮,具有绝对的挽用马优势。驮运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马性情温顺,气质稳静,持久力较强,疲劳恢复快。故多作役用,单套大车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农用挽马。

河曲马体形结构匀称,耳长敏捷,胸深广,背长腰短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毛色以黑、青为主,也有骝、栗等色。头长,颈长中等,胸肌发达,背平腰短,尻宽平,四肢粗壮。母马平均体尺(cm):体高132.5m,体长139.6m,胸围 164.7m,管围17.8m。毛色以黑、青为主,也有骝、栗等色。

河曲马繁殖性能好、遗传性稳定,性情温顺,气质稳静,对高寒多变的气候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骑乘,行走自如,长途骑乘可日行40~50km。特别以善走沼泽草地而著称。因其适应性强,具有挽乘驮载兼用的体形,役用性能颇佳而享誉骑兵与各地农牧民。适应高原气候。

(2)体尺、体重:河曲成年马平均体高公马137.21厘米,母马132.47厘米;平均体重公马346.27公斤,母马330.95公斤。是国内较为高大的马种之一。

2、品种性能 :

(1)生长发育:河曲马幼驹生长发育较快,初生公驹体尺与成年公马体尺比较,体高为58.96%,体长为42.22%,胸围为41.16%,管围34.30%,初生母驹与成年母马体尺比较,体高为61.90%,体长为43.30%,胸围为42.27%,管围为47.74%。公马5岁、母马4岁达到体成熟。

(2)役用能力:挽力较强,速度中等。最大挽力370挽力公斤,骑乘速度为1200米/1 ′43 ″3,驮载100-125公斤,日行50公里,双套马耕地,每天工作5小时,可耕地4亩左右,役用持久性强,特别具有善走烂泥滩的能力。

(3)繁殖性能:营养良好的母马1周岁开始发情,一般两周岁配种,繁殖年限公马12~13年,母马15~16年,最长寿命公马为30~33周岁,母马26~28岁,一生可产驹12~13匹,6~12岁为产驹盛期。受胎率一般为67%左右。

(4)适应性:河曲马对高寒、气候多变的恶劣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耐久力强,适应高海拔,气压低的环境,抗病力强。

河曲马是一个古老马种,历史上曾称之为吐谷浑马。据中国养马专家考察,河曲马原产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先祖为青藏高原寒山地草原马。马被人们驯化成为家畜约在新石器时代。由于战争和民族变迁需要,4000多年前,甘陇一带就产良马,时称“秦马”。

汉景帝年间(前157—前140年),在西北边郡设立马苑36所,养马30万匹。当时已从西方乌孙、大宛等国输入良马,改造土种马,促进了养马业的发展,至汉武帝年间(前140—前87年),帝每出猎,“从马”即“数万匹”。

4世纪初,驻牧于河曲区的吐谷浑人极善养马,引进了波斯种马与土种马杂交改良,提高了马种素质。唐代,陇右边外是重要养马基地。

“乾元(758­—759年)后,陇右、剑川、西山三州关总镇监牧三百所皆失之”,唐朝养在陇右一带的数万匹良马,尽被袭击关内的土蕃等部族掠去。这些马匹中即包括由西域一带输入的各种良马、种马。

蒙古太祖元年(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攻占了欧亚两洲许多地区,而使欧亚一些国家良马、种马流入国内。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军经临洮、河州及河曲地区南进,在临夏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在这些军事行动中,今河南县境内设过驿站,牧过军马,致使蒙古及其它地区良马大量进入这一地区。

蒙元至明代中后期,大批蒙古牧民移驻青海;黄河南部蒙古亦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新疆乌鲁木齐经青海环湖等地进驻河曲地区,在这些民族迁移中,也随之有大量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及其它多种良种马进入河曲地区,与当地土种马杂交繁衍。劳动牧民经过长期探索,采用人工选择代替自然选择办法,进行人工选育,人工淘汰,加速了历史上曾称之为“吐谷浑”马的优化过程,逐步形成了近代优良马种河曲马。

解放前的王公头人,解放后的有关机构,都曾从甘南等地引进乔科地区优良种马,进行土种改造。

20世纪60年代,当地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土种选育,不断提高马匹素质,因而使河南县马匹素质在青海省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就河南县境内而言,河曲马品质与地区的关系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加强,东南部赛尔龙乡、柯生乡、河曲种马场马匹质量最优,西部、北部因受土种马影响较大,品质逐渐变差。

2009年,河南县共有39个牧委会、137个牧业合作社,河曲马总存栏1.22万匹。

2010年0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河曲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0年08月28日,玛曲河曲马成功注册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玛曲河曲马 相关地区

更多河曲马的相关特产
玛曲特产推荐更多>
甘南特产推荐更多>
甘肃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