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马

导航菜单

伊犁马

浏览 8727 .喜欢 231
喜欢一下
发布:Micell
标签: 畜牧 牲畜
属地:伊犁新疆

伊犁马(Yi Li Ma)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伊犁马亚种。是我国珍稀的动物资源。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伊犁马产乳和产肉性能很好。成年母马每天可挤奶6公斤左右,若按120天哺乳期计算,平均每个泌乳期每匹母马可产奶700公斤左右。马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乳糖等成分,既是牧民夏天消暑的饮料,据说还是治疗胃病、肺结核等疾病的良药。产肉性能也好,经夏、秋抓膘,在入冬前屠宰,经济效益最佳,6岁半的母马屠宰前可达361.17公斤。伊犁马的马肉瘦肉多,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味美鲜嫩,被人们风趣地称为“美容肉”。将马肉加工成熏马肉和灌制马腊肠,下酒佐饭,极受伊犁乃至外地各族群众的欢迎。

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

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

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毛色以骝色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据1980年对929匹马的调查统计,骝毛占54.7%,栗毛占24.5%,黑毛占17.1%,青毛占1.9%,其他毛色占1.8%。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伊犁河流域是乌孙国的游牧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返回长安,乌孙王猎骄靡派使者送张骞还,并携良马数十匹献给汉朝。十多年后,乌孙王派使者献马,向汉朝求婚,复以1000匹马为聘礼,汉武帝接受了乌孙王的请求,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出嫁乌孙。在当时,拥有大批的良马对于汉朝加强军事力量,同北方的匈奴作战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见到乌孙马后,赐名“天马”,并即兴赋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这就是著名的《西极天马歌》。

后来,汉武帝得到西域大宛的“汗血马”后,又定大宛汗血马为“天马”,将乌孙马改称为“西极马。”这里所说的“天马”、“西极马”都是今日伊犁马的前身。历代以来,为了得到西域良马,中原地区与西域一直进行着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西域乌孙(也就是今日伊犁)就盛产良马。据《汉书﹒乌孙传》记载:“天马来兮从西极”;“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足见当时伊犁牧马业的规模。乌孙国还常常向汉朝进贡良马。汉武帝非常喜欢乌孙马的优良品质,亲笔赐名“天马”。此后,伊犁产的哈萨克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

到了唐代中叶,西域的回纥向唐朝输出马匹,每年达到十万匹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哈萨克马。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这里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域,并在其周围建立惠宁等八座卫星城,统称“伊犁九城”。清廷在伊犁等地大办马政,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良马以供军需。

马奶酒

食材

鲜奶,皮囊或木桶,特制的木棒

1.将鲜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

2.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

3.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奶酒。

伊犁马 相关地区

更多的相关特产
伊犁特产推荐
新疆特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