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陂梅菜是广东省惠州市的特产,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悠久的种植和制作历史,长达400多年。矮陂梅菜曾被历代皇朝列为宫廷贡品,是广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美食之一,至今仍在北京等地的饭店菜单上保留有“梅菜扣肉”等经典粤菜食谱。
矮陂梅菜主要产自中国广东省惠州市的矮陂镇,梅菜是用新鲜的芥菜经过腌制、晾晒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腌菜,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味道鲜美、口感脆嫩。梅菜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小菜食用,也是烹饪中常用的食材之一,可以用来炖肉、烧鱼或是做汤,能够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
矮陂梅菜色泽棕黄或略淡,手感柔软,发酵香气浓郁,芯部质地脆嫩,叶梗较韧,渣少适口。矮陂梅菜种植于惠城区横沥镇下辖的多个村庄,种植面积广,年产量高,产品畅销海内外,成为惠州市农业产业的一张名片,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华南农业大学化验中心测定:梅菜含糖5.7%、蛋白质5.6%、并含有多种维生素、17种氨基酸及锌、镁等7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消滞健胃、隆脂、降压等保健功效,并获美国食口管理局认可,被定为“天然健康食品”。
(1)外在感官特征:矮陂梅菜色泽棕黄或略淡,手感柔软,发酵香气浓郁,芯部质地脆嫩,叶梗较韧,渣少适口,甜梅菜清甜。咸梅菜表面淅出少量盐分。
(2)内在品质指标:矮陂梅菜:总酸≤4.2 g/100g、食盐(以NaCl计)≤18.5 %、水分 ≤62%。
传说,在惠城区矮陂镇土桥村,这个村都姓卢,500年前从江西迁来定居,卢家娶个年轻的媳妇名叫洪梅,她勤劳善良,非常孝敬老人。这个村都是胶泥土地,种水稻可以种菜难,一到插秧季节村里人就没有菜吃。为了这事,阿梅经常都要走几十里回娘家拿菜来给公婆吃。村外有条小河,河上有座独木桥,人从桥上过,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有一次阿梅在河边洗衣服,有位阿婆要过河,独木桥太窄了她不敢过,阿梅说:“阿婆,我背你过去。”于是,阿梅踏着齐腰深的水把阿婆送到河对面。
到了对岸后,阿婆从口袋里掏出两粒菜种对阿梅说:“这菜猪不吃,牛也不糟踏,稻子收割后你把它种上,明年春你用足盐把它腌好,插秧时就不会缺菜吃了。”阿梅接过菜种,就回去洗衣服,一回头,河上出现了一座土桥,再回头看阿婆,阿婆也不见了———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显灵哩!后来这个村就叫土桥村,种的菜就叫梅菜,村上还建座禅寺供奉观世音菩萨,禅寺有口钟是明崇祯年间铸造的,当地人说梅菜就是铸钟之前开始种的。
1995年,惠阳市(现惠州市部分区域)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梅菜之乡”的美誉。
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惠州梅菜(包括矮陂梅菜)"被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2020年4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290号公告,"矮陂梅菜"正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