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纱(潮州抽纱),广东省潮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潮州抽纱是根据预先设计的图案,将布料所绘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挑断抽出,然后在剩余之处用绣线连缀成透空装饰花纹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因其多用棉花、麻布、法丝、玻璃纱等为面料,由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所以民间俗称“做白纱”。早期的潮州抽纱主要分布在潮州城区,渐次外延至韩江两岸、潮安平原、凤凰山区、黄岗河流域等乡村集镇,并辐射至整个粤东地区以及福建、江西。潮州抽纱图案设计多选取传统的花卉、草纹、龙凤等题材,讲究点、线、面的结合,层次布局疏密得当。潮州抽纱刺绣主要有台布、被枕套、手巾等40多类产品,其构图独特,针法细腻,色调淡雅,美观实用。
潮州抽纱的主要品种有手巾、台布、绣衣、床罩、被枕套、靠垫、餐套等,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不少产品多次作为国礼品赠送外宾。 1972年,周恩来总理把潮州抽纱精品玻璃纱台布作为国家礼品送给伊朗王后。1980年,在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72×108寸高档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被誉为“目前世界独一无 二的最精尖产品”,并获金质奖章。该作品描绣上625只鸣、栖、舞、翔等姿态各异的凤凰,伴以276朵千姿百态的牡丹及大量葡萄和花草,呈现出凤凰迎春、百花争艳,一派春色盎然的艺术意境。潮州抽纱历来是以外销为主的商品。近20年来,潮州抽纱外销世界的近百个国和地区。
潮州抽纱的特点是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经纬线,以针线缝锁抽口,再加花纹刺绣。潮州抽纱通过400多种巧妙的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以刺绣的垫凸和抽通为特点,又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特色,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
据《潮州府志》记载:“抽纱业始于清末,它是外来抽通工种与潮州本土刺绣工艺结合的产物。清代是潮州刺绣的繁盛时期,据乾隆《潮州府志》载:“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预治嫁衣,故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当时,潮州有绣庄20多家,绣工5000多人,绣品输往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一带。
19世纪末,潮州辟为商港,汕头设立海关,西方刺绣抽通工艺随之传入,与潮州当地的刺绣技艺相结合,产生了抽纱刺绣工艺。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潮人丁惠龙开设了潮州第一家抽纱商铺“发合号”。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潮城继丁发合号之后,又有徐锦成、启华、裕成丰等商号创业,抽纱商号达17家。开始时只有部分潮绣女工兼做抽纱,及后,专门从事抽纱的女工发展至1万多人。
2014年11月11日,抽纱(潮州抽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112。
高档玻璃纱手工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获得1980年慕尼黑第三十二届手工业品博览会金质奖章以及1981年中国首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抽纱台布《繁花簇锦》获得2011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特别金奖。
抽通玻璃纱台布《花团锦簇》在2011年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被评定为“工艺美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