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叠鞘石斛

导航菜单

夹江叠鞘石斛

浏览 14629 .喜欢 5204
喜欢一下
国家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
发布:Micell
标签: 保健品 石斛
属地:夹江乐山四川

夹江是地名,石斛又称黄草、栽秧花,之所以称为叠鞘石斛是由于这种石斛叶鞘层层堆叠。夹江叠鞘石斛是指在夹江地域范围内种植培育的一种兰科植物。

明代张景岳《本草正》概括了叠鞘石斛的功效特点,“用除脾胃之火,去嘈杂善饥及营中蕴热,其性轻清各缓,有从容分解之妙,故能退火,养阴,除烦,清肺下气,亦止消渴热汗”,具清养肺胃之功。《药品化义》谓其“主治肺热久虚,咳嗽不止”,《本草纲目拾遗》载叠鞘石斛能“解暑”,结合本品滋阴退热之功,常以之与清暑益气生津之品配伍,用于暑热症的治疗。如《湿热经纬》的“清暑益气汤”,其与西洋参、麦冬、竹叶、西瓜翠衣等同用,主治暑热泪盈眶症,热伤气阴,症见发热、口渴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者。《名医名方录》的“消暑生津汤”,其与石膏、竹叶、知母、生地、芦根、西洋参等同用,主治小儿暑热症(小儿夏季热),症见小儿夏季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少汗者,皆有满意疗效。又谓其“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清代末期,《本草思辨录》认为:“叠鞘石斛,为肾药,为肺药,为肠胃药”。叠鞘石斛为临床清养肺胃之佳品。叠鞘石斛为中医常用的滋阴除热,养胃生津之要药。主要用于胃阴虚症、肾阴虚症、虚热症等疾患。

石斛以“千金草”之誉驰名中外,被药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被道家称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将其列为上品,具有滋阴清热、生津养胃、润肺止咳、延年益寿之功效,它含有24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是当今国际饮料市场的重要原料.

(1)鲜品:本品茎呈圆柱形,长约20cm至60cm,直径0.5cm至1.5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沟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2)干品:本品茎呈细长圆柱形,不分枝,上下近等粗,上部通常略弯曲,长约20cm至45cm,直径0.2cm至1.2cm,节间长1.5cm至5.5cm,表面黄绿色,具光泽,光滑或有纵沟纹;节明显,稍膨大,色较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褐色,有短纤维状维管束外露。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3)枫斗:本品呈螺旋形或弹簧状,通常3至6个旋纹,茎拉直后长5cm至10cm,直径0.2cm至1.2cm。表面黄绿色,具光泽,光滑或有纵沟纹;节明显,稍膨大,色较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褐色,有短纤维状维管束外露。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4)饮片:本品圆柱形,长约5至15mm,直径0.2至1.2cm,表面黄绿色,具光泽,光滑或有纵沟纹;节明显,稍膨大,色较深。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褐色,有短纤维状维管束外露。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粘性。

夹江县歇马乡与洪雅县天宫乡接壤的尖峰山,是夹江县境内最高山峦之一,属峨眉山余脉。

自1840年(清道光庚子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的吏治腐败,蠹书狼役,扰累地方,政以贿成,刑以钱免,府厅州县纵盗殃民,广大农民无路可走。残酷的盘剥、无情的压榨,在广大的人民心中聚集和萌发了要推翻清朝统治的强烈愿望。1859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李永和、蓝朝鼎秘密聚会,焚香结盟,于10月初发动了反清起义。由于连续的清军合围,起义农民经常发生头痛脑热和心速加快,病痛长期折磨着起义军的身体和心智,在此绝境下,一名起义农民意外发现了一种生长在大树树杈和阴暗潮湿的地表岩石上的圆柱状野生植物,并嚼食服用之后,顿觉生津止渴、滋阴养胃、神清气爽。自此以后,农民义军多服用这种圆柱状野生植物以生精养肺,治疗恶疾。这种生长在大树树杈和阴暗潮湿的地表岩石上的圆柱状野生植物,就是今天的叠鞘石斛。由于它独特的疗效和保健功能,用来入药和制作药膳的方法也就从那时开始流传开来。因其生产于夹江县,故谓之“夹江叠鞘石斛”。

其实,在夹江县歇马乡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有一只鸟儿偷吃了盘古的果实,在途经歇马的途中将果核吐在歇马的一颗树上,后来这颗果核就长成了夹江叠鞘石斛。

夹江叠鞘石斛的种植历史则起源于隋唐时期,最早长在梨树、桑树、核桃树、李树、樱桃树、麻柳树、黄桷树的树杈上。石斛当时叫栽秧花(又名:吊兰花、还魂草),生命力极其旺盛,有捆草、铁草、马棒草等品种。据《夹江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初,夹江叠鞘石斛就开始广泛种植。

夹江叠鞘石斛 相关地区

更多石斛的相关特产
夹江特产推荐
乐山特产推荐
四川特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