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八角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果粒大、饱满、味浓、色泽佳、含油率高而闻名。其主产区位于大明山东麓,这里雾气重、湿度大,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为八角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上林八角果实呈棕红或褐红色,香气浓郁,果形角瓣粗短、果壮肉厚,品质上乘。它不仅是上等的调味香料,广泛用于烹饪中除腥增香,还具有健胃、止咳、止痛、调中理气、祛寒湿等药用功效。此外,上林八角还可加工成茴香油,用于制作香水、香皂、化妆品及食品添加剂等,经济价值显著。
上林县种植八角历史悠久,已有100多年栽培经验,现存大量百余年树龄的八角树仍枝繁叶茂、正常结果。目前,全县八角种植面积达13.51万亩,年均产鲜果700万公斤,特殊年份可达780万公斤,并产出茴油1.2万公斤,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作为广西重要的出口物资,上林八角凭借其卓越品质和地理标志品牌优势,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调味香料:八角是上等的调味香料,广泛应用于煮、炸、卤、酱及烧等烹调加工中,能除腥膻味、增添芳香气味。
药用价值
具有健胃、止咳、止痛、调中理气、祛寒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小肠气坠、疝气偏坠、腰重刺胀、大小便秘、风毒湿气等病症。
八角中的茴香脑和茴香酮等成分能促进消化、缓解腹胀;茴香脑具有镇痛效果;挥发油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抑制作用,可预防感染。
工业用途
以八角为原料加工的茴香油是高级香水、香皂、饮料、食品、牙膏及化妆品的增香剂。
在制药上,八角是合成阴性荷尔蒙已烷雌酚的主要原料,莽草酸可用于合成抗癌药和抗流感药物。
经济收益
上林县八角种植面积一度达13.51万亩,年均产八角鲜果700万公斤,干果150—200万公斤,是当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
1、外观与品质
上林八角果粒大、饱满,干果呈浅棕色或红棕色,果皮肥厚,单瓣果实前端钝或钝尖。
上林八角香气浓郁,味辛甜,含油率高,是八角中的珍品。
2.理化指标:果体≤1100个/千克,碎口率≤9%,挥发油含量≥8.5%。
上林八角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黄忠立正式委任为左江镇总兵,他于1906年从龙州县引种八角到岽春村(现称东春村),并带回数百公里外的家乡水源村种植。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当地原住山民仅靠种茶和砍柴糊口的困境,八角种植迅速在大明山地区蔓延。几年后,这种来自边陲的树种在大明山枝繁叶茂、扬花挂果,收获季节外地客商接踵而至,争相收购。
解放后,上林县适宜种植八角的乡镇几乎都种上了八角树,种植八角成为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如今,上林县西燕、明亮、巷贤、镇圩等乡镇的山区群众广泛种植八角,全县八角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3.51万亩,年均产八角鲜果700万公斤,特殊年份可产780万公斤,正常年景年产八角干果达150—200万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八角之乡”。
2022年8月8日,广西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上林八角》通过审定,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2014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上林八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7年8月28日,“上林八角”正式注册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同年12月23日,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