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皮又称腐竹,在三明清流已有800多年加工历史,据《清流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清流豆腐皮曾被列为贡品。2008年,清流嵩溪豆腐皮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清流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东临永安,南接连城,西北与宁化毗邻,东北与明溪接壤。全县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共3.4万户,农业人口12.5万人,劳动力7.7万个,耕地面积15.27亩,水面资源4.5万亩,林业用地234万亩,森林覆盖率84%,木材蓄积量1200多万立方米,是极富代表性的山区农业生态县。清流县豆腐皮产业的发展历史与过程豆腐皮亦称腐竹,是传统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清流豆腐皮的生产工艺源于宫廷,乃南宋杨太后所传,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明朝还被定为贡品。豆腐皮产品的历史声誉,为清流县豆腐皮产业化形成典定了基础。
2013年全县豆腐皮产品产量为3610吨,产值7920多万元,比2009年增加1322吨,产值增加4100多万元。其中;农户家庭作坊式分散生产的产销量为1800吨;合作社组织化产销量910吨;企业工厂化常年生产的产销量为900吨。
地域范围
清流豆腐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清流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清流豆腐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的请示》(清政文〔2007〕98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清流县现辖行政区域。
清流豆腐皮表面光滑有光泽,色泽金黄。清流豆腐皮质地透亮,油亮光泽,纯净无杂,呈金黄色。形呈扁长条状,每片长26厘米左右,宽2厘米左右,支条匀称、条内空心。“香、醇、甜、韧富有弹性”,“一煮就熟、久煮不糊”。清流豆腐皮鲜嫩味美,豆香味浓郁纯正、甘甜而清香,柔软结实富有弹性,易咀嚼,口感好。用清水作浸泡试验,清流豆腐皮吸水膨胀后,变软又保持较好的韧性,水质清澈、不吐浆、不粘糊。高蛋白、低脂肪、绿色。清流豆腐皮主要采用本地优质黄豆为原料,黄豆抗病力强,不易感染病虫害,很少会受农药污染,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经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清流豆腐皮含丰富的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及钙、磷、铁、钾、铜、锶、锌、镁、硒、锰等十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蛋白质含量高达45.7%,脂肪含量仅13.8%。而且富含人体必需的21种微量元素中的10种元素,真是营养美味又健康
清流县盛产豆腐皮历史悠久,遐尔闻名。民间传说:清流豆腐皮的来由和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有关。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赵昰由右丞相文天祥护驾到南剑(即今南平市),途经沙县、清流、宁化等地招募义军,以图恢复宋室;文天祥最后,率军进驻长汀,挥师邵武。文天祥护送杨太后到黄柏洋,因为天气炎热,且十分劳累,又逢老天爷做怪连连下大雨,杨太后下令在黄柏洋(后人称国母洋, 现为嵩溪镇的一个自然村 )住下来。
国母洋的村民每年都种很多黄豆,除拿到集市上换回盐巴、土布外,留着的逢年过节用来做豆腐。这几年兵荒马乱,外地的石膏运不进来,连续几年都吃不上豆腐,只得煮黄豆当豆腐吃。但是,怎比得上可口的豆腐呢?杨太后吃了几顿黄豆觉得不是味道,为什么不做些豆腐呢?她叫随从请来几位村姑问话,才晓得是买不到石膏无法做豆腐。杨太后带着随从叫几个村姑把磨好的豆浆煮一下来吃,热煮时产生飘浮的块片,村姑们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
于是捞起置凉,凉干后象竹片一样,当地人称之为豆腐皮。村姑把豆腐皮用来煮汤或炒,给太后用膳,杨太后食后很是高兴食欲大增,文天祥见太后如此高兴,顿时诗兴大发,吟下一对佳句:“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据《嘉靖道光·清流县志》记载)从此,这里的村民便知道没有石膏能做豆腐吃,也能做豆腐皮了。至今,嵩溪镇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做豆腐皮,以此纪念国母。
2006年12月,清流县嵩溪“康尔利”牌豆腐皮荣获第二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金奖。
2007年9月,清流豆腐皮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1年11月1日,清流“鑫珍”牌豆腐皮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