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是福建省汉族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蔡京大兴土木,追求豪华富丽,便召家乡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具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木雕家具,首开“莆田”木雕家具工艺先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名画《听琴图》的琴桌就是蔡京呈献给宋徽宗的兴化木雕家具精品。
宋末泉州港、枫亭港输入菲律宾的紫檀、鸡翅木等成为兴化工匠的木雕原料,红木木雕渐盛。
“莆田木雕”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业内人士认为,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乌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至今在莆田本土、台湾、日本长崎、鹿耳岛等地天后宫尚存有明代木雕妈祖像以及匾额、围屏、祭器等文物。兴化历代都有著名的木雕工艺代表人物。清末名师廖明山之孙廖熙擅长于人物,兼雕刻花卉,其佳作在1903年巴拿马万国赛会上荣获金奖。“廖氏木雕”遂成为中外古董商竞相觅购的珍品。故宫博物馆尚存多件“廖氏”木座,还有清乾隆年间莆田后洋艺人雕刻的贡品——贴金透雕花蓝。
明代,因倭寇之乱实行海禁,从南洋诸国输入的红木极少。兴化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树木料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古玩,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加显得色泽深沉,古色古香,龙眼木雕因此而美名远扬。
A、通常雕刻作品都是先进性绘画创作,然后用深黑线条加以勾画和区分细节,最后放大到即将要刻画的木材上。
B、粗坯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凿粗坯时要有一定的顺序,要为修光留有余地,要求做到有层次,先从整体着眼,内距宜小不宜大,然后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形,调整比列和各种布局,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才能雕刻出完美的作品。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已趋明朗,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
C、接着是修光,即运用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使其表面细致完美。
D、之后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注意要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顺着木的纤维方向打磨,直至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
E、着色上光是最后一步,着色不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木质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需要用到一枝硬毛刷、一枝小硬毛笔和一只调色缸。着色的颜料一般用水粉、水彩或皮鞋油,有较强的渗透性,着出的色彩也较为鲜艳持久。但是在调配颜色时不宜过厚,颜料与水的比列是三十比一,呈透明状,这样即使多上几遍木质也不会被覆盖住。上色的刷笔含水量不宜过多,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有些深凹处积淀颜色易产生不均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