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黄杨木雕

导航菜单

海派黄杨木雕

浏览 1812 .喜欢 216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绿色乡野
标签: 雕刻 木雕 工艺品
属地:上海
推荐: 网购推荐
黄杨木雕是一种以黄杨木为材料的传统雕刻艺术,以其紧密、坚韧的木纹成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木中象牙”之称。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黄杨木质地细腻、坚韧,色泽温润,适合精细雕...【更多】
海派黄杨木雕的基本介绍

黄杨木雕是一种以黄杨木为材料的传统雕刻艺术,以其紧密、坚韧的木纹成为理想的雕刻材料,有“木中象牙”之称。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黄杨木质地细腻、坚韧,色泽温润,适合精细雕刻,因此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雕塑作品。其独特的材质特性赋予了作品一种特殊的质感和生命力。

黄杨木雕的工艺流程复杂而严谨,包括选材、设计、粗坯、细坯、修光、打磨等多个步骤。艺术家们根据木材的自然形态和纹理进行构思设计,力求在保留自然美的基础上展现艺术创意。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将一块普通的木头转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海派黄杨木雕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徐汇区初步形成,经过初步形成期、风格的形成期、风格的成熟期和鼎盛、继承发展期,发展至今,形成了成熟的海派雕刻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海派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产品特点

海派黄杨木雕的特点是中西融合:将西方素描技法、线条表现和雕塑技巧与中国传统雕刻技法相结合,继承传统而又大胆创新,形成圆润明快的雕刻技法,注重以凝练的刀法、立体的方式创造形神兼备的作品。它广泛涉及生活及民族因素,脱离西方雕刻技艺的传统宗教题材范域,生动地表现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传统道德人物及故事、文学作品和人物、传统吉祥图案、传统民间游戏、民间技艺、农村题材和动物题材等,讲求生动传神,捕捉生活中最灵动的瞬间,予以艺术化表现。

历史民俗

中国的木雕历史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常见的是出土木人俑和木动物俑,在建筑上,木雕也已被应用。

据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黄杨木已被用来制作精美梳篦。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安徽霍山县西汉木椁墓均有黄杨木梳篦陪葬。

唐宋时,坚韧细密的黄杨木还被用来雕刻印刷中的精细文字和插图的雕版。宋代,小件木雕较为流行,常采用紫檀、黄杨木等优质木材来雕刻小摆件。

至迟到元代,黄杨木圆雕技艺已较成熟,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品脱颖而出,供人们陈列欣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黄杨木雕《铁拐李》,出自元至正二年(1342年),距今已有670多年,为中国现存年代较为久远的黄杨木雕人物像。

明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且以其贴近社会的生动造型和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晚清民国以后,黄杨木雕圆雕小件以其古朴而文雅的色泽、精致而圆润的制作工艺,且适宜把玩和陈设等特点,一直深受收藏者的喜爱。

20世纪30年代,上海开埠以来,徐汇区曾是法租界区,多元文化和艺术在此交流融会。徐汇区土山湾地区曾有外国人开办的孤儿工艺院,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就是其中优秀代表。徐宝庆经过七十多年的艺术锤炼将木雕艺术发展为有着独特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的木雕派别,形成一个完整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体系。

获奖荣誉

黄杨木雕大师虞定良的作品《角斗》、《大地》分别于1984年、1989年获得轻工业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设计一等奖(景泰蓝杯)。

2008年6月7日,黄杨木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吴尧辉的黄杨木雕作品《春天》荣获 2010上海世博会 “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荟展 —— 中华木雕精品展” 特别金奖。

2024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杨华春的黄杨木雕作品《群英荟萃》,郑松强、郑天鸿携手带来的黄杨木雕作品《秋翁遇仙记》获评百鹤金鼎奖。

更多木雕的相关特产
上海特产推荐更多>

海派黄杨木雕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