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米果,春节前加工制作,是大余县传统风味小食品。 黄元米果是江西赣州特有的一道风味小吃,在当地农村,甚至有着“不打黄元米果不过年”的说法,每年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做些黄元米果用以待客。在当地是看不到单家独户“打黄元”的,因为这是个力气活,要几家人合作才行,从洗米蒸饭到打制成形都需默契配合,因此是客家人和睦共处、团结协作的风俗民情的重要体现。
具有柔软细嫩、熏香味鲜、爽口久藏的特点。
据大余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张声奇介绍,黄元米果习惯用灰水浸泡留藏,以备随吃随取,有的用坛盛米果加灰水浸沫埋藏于地下,可留至第二年夏天。正因为可久留这一特点,黄元米果曾经常常用作战时行军干粮,被戏称为“古代压缩饼干”。
黄元米果“用作战时干粮”这一说法在大余县比较普遍。在大余地区,黄元米果从明朝开始兴盛,始称为“王爷米果”,结合当地史志记载及坊间流传所言,这与当时镇守大余的王守仁有很大关系。
据《大余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当地有过一次畲民暴乱,内良、河洞、石溪一带的农民以陈日能为首起义,拥载横水、桶岗起义军谢志山为征南王,占据山寨30余处,起义军达万余人。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四月,农民起义军400余人攻破大庾(今大余县);七月,王守仁命南安知府围剿起义军,杀死、烧死起义军500余人,得获陈日能起义军首领3人;七月二十五日,谢志山率义军2000余人围攻南安城,复受挫而去。
王守仁能顺利镇压农民军,“黄元米果”起了重要作用。
据称,王守仁调集了江西、湖南等四省中心府、州的地方兵力及大量民间猎户、弓箭手前去围剿,但因农民起义军都是当地人,熟悉环境,且在其中心根据地桶岗寨周围布满了机关,致使王守仁人马死伤众多。他便派出士兵前往侦察机关内幕,然而却总是无功而返。原来,因南安府大本营远离桶岗寨且山路崎岖难行,士兵们出动一次就要好几天,他们带的饭往往吃一天就馊了,又不敢贸然前去村寨人家讨要吃的,因此腹中无物难以完成任务。
于是,王守仁开始为侦察士兵寻找便于携带、能够存放、口味又好的食品。他发现当地畲民用本地产的“大禾谷”做的糍粑口味好且耐饿,便改进工艺做成椭圆形的干粮发给侦察士兵,从而解决了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一大难题。
“士兵们便称其为‘王爷米果’,以示是王守仁巡抚老爷给他们的米果。随后,这种米果在当地兴盛起来,被广泛用作战时行军干粮。后来农民在耕作时也常携带,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百姓日常食品。”
黄元米果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复杂。首先要用黄元柴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摊开晾干后又蒸熟置于特制的大石臼内,趁热由5~8名壮汉持2米长的木棍猛力捣烂成团,击打过程中还要加入“灰水”等配料,起碓后置于案板用手揉搓均匀,再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米果,最后用手整理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