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沙虫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闻名,是广西北海著名特产,并于201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北海沙虫学名为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一种生长在沿海滩涂的高蛋白海鲜补品,素有“海洋虫草”之美誉。北海沙虫,形状若芦芽,粗度一般为5─8毫米,长度一般5~15厘米。沙虫干就是沙虫挖出来之后,渔民一般会将其晒成干。沙虫生长对海水环境要求极高,素有“海洋环境标志生物”之称。
北海沙虫以有机碎屑为食,它们身体细长柔软,呈淡黄色或浅棕色,体表光滑无鳞,头部较尖,尾部略圆。在退潮时,人们可以在海滩上挖掘到这些沙虫。北海沙虫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在北海及周边地区,沙虫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烹饪,比如清蒸、炒制、烧烤或者制作成汤品等。其中最著名的菜肴之一是沙虫粥,这道粥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此外,由于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沙虫也被一些人视为海鲜中的珍品。
北海沙虫富含蛋白质、多肽成分以及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锰、镁等微量元素。这些营养成分使得北海沙虫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病毒、抗疲劳、防癌、调节免疫力和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同时,沙虫还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的药用价值,适用于多种身体虚损和病症的食疗。
1. 感官特色。呈长筒状,长10~20cm,体壁厚2~3mm,体表呈网格状。刚采挖出时体色为土黄偏白,接触空气后转为粉红带乳白,尾部颜色略偏深,有光泽。鲜品脆嫩味美。干品米黄色,扁条状,条纹清晰,鲜香扑鼻。
2. 理化指标。
(1)鲜品。氨基酸总量≥13g/100g,蛋白质≥14g/100g,维生素E≥1mg/100g。
(2)干品。氨基酸总量≥61g/100g,蛋白质≥65.0g/100g,维生素E≥3mg/100g。
在历史上,明代当地渔民就有挖取沙虫煮汤或煲粥的做法,名曰“沙虫鲜汤”和“沙虫粥”,这种吃法在北海民间一直广泛流行,在酒楼饭馆也常有应市。
1985年中国海岸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是沙虫的主要产区,而北海又是广西的主要产地。沙虫广泛分布于北海沿海沙质滩涂的中、低潮区及潮下带,可捕资源面积为1万公顷以上,原存资源量为4027吨左右。
沙虫对海水和滩涂环境的清洁度要求极高,有“环境标志生物”之称。曾经,沙虫仅分布在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铁山港区营盘镇、合浦沙田镇等几个地方。但随着北海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沿海滩涂的保护和管理,银海区沿海滩涂环境污染减少,生态得以改善,沙虫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好。
在过去,要把沙虫从海沙里挖出来并非易事,需凭借渔民眼疾手快的娴熟功夫。他们根据沙虫钻进沙里时形成的沙道以及溅出的水柱来判断和挖掘,采掘沙虫成为当地沿海群众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沙虫的人工养殖并非易事。从1989年开始,广西海洋研究所专门成立课题组对沙虫育苗技术进行研究,直到2002年才成功突破沙虫规模化育苗的难关,解决了人工养殖的苗种技术瓶颈。
随着人工养殖沙虫技术的推广,沙虫产量逐步提高。北海沙虫以其鲜美的味道、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药用价值而闻名,不仅在当地备受欢迎,还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其干制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都有大量的沙虫干走出北海,进入千家万户。
2014年3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大观》栏目以《沙滩上的美食》为专题介绍了北海沙虫,向世人展示了北海滩涂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沙虫的各种特色。
沙虫干与鲍鱼一样分等级,顶级品质的沙虫一般在8至11厘米长,非常干水,而一般品质的虫抓上去很粘,虫体呈淡淡的米黄色(非暗黄或暗黑),虫体纹路清晰,略带点点光泽,无内脏残留,抓在手里感觉虫肉非常厚实,泡开后会有少少沙子,而4至6厘米长的沙虫为小虫,品质为三级,沙虫暗黄色!因为难处理,所以都会有不少的沙子残留。
北海沙虫因其味道鲜美和营养价值高,被誉为“天然味精”、“海滩香肠”、“海洋虫草”等。
2019年7月16日,“北海沙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4年7月10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第591号公告,“北海沙虫”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初步认定。
沙虫干可熬粥,营养价值高,据说在大月亮的晚上,沙虫浮到浅海水面交配时所捕捞的为最佳。沙虫做法有很多,爆炒,煮汤,熬粥,椒盐,油炸均可。味道远胜海参、鱼翅,因为海参和鱼翅本身没有什么味道,故烹饪时一定要加鸡肉或瘦肉等配料,否则就索然无味。而沙虫具有鲜美味道,不必加别的配料,单独干吃或鲜食都很有特色,除城乡居民喜食外,更是宾馆、酒楼食肆的名贵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