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顾家馍是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汉族传统名点。具有色亮如釉、形似宝葫、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绵绵不绝的独特风味。
在全国林林总总的面食谱里,馍是北方人的主打食品。早在400多年前,在沈丘有一个叫顾二别子的人将馍演化成一种既能食用又颇具观赏价值的面塑——顾家馍。顾家馍以面粉为原料,经过防裂抗霉处理,经手工揉、搓等70多道工序,塑造的花鸟虫草、十二生肖、人物等憨态可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汉族民间艺术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顾家馍具有馍体浑圆,外型工整,无裂口裂纹,不歪不扭,立而不斜,卧而不堆;外观洁白、光滑、逞亮,在阳光下如瓷般迎光闪亮;馍底部呈阴阳八挂图形,构建了顾家馍的独特标志;食之,馍味含香带甜;存放之,不酸、不霉、不裂、不散、不变质、不变味,年余馏之,味仍如初蒸等特点。
让时光追溯到清朝初年的后金时期,地处黄淮腹地的沈县(现沈丘县老县城老城镇)城南大门夏湾村,有一个真名叫顾维臣,人称顾二别子的人。顾二别子聪明好学,但生性脾气倔强,就是人们所说的认准一个理八头牛也拉不回的人。当时,纯麦面馍很少,夏湾村有几个做馍卖馍的小作坊。顾二别子做馍手艺精湛,常常在其做的馍卖完了,其他几家做的馍还未开始卖。但顾二别子有其做人原则,他每天都不将馍卖完,而是留下一部分,即便是有名望和有势力的人来买,他也不卖,目的是让其他几家卖馍的同行也有碗饭吃。天长日久,顾二别子研制出一种状似葫芦的小白馍,晾干后坚硬如石,存放一两年也不霉变、干裂,馏后食用仍似刚出锅的馍一样新鲜,被人称为“顾家馍”。一时间,顾家馍在当地声名鹊起。当地的官宦或商贾都以顾家馍馈赠亲友,有钱人家祝寿办喜事用顾家馍作为礼品赠送,老百姓更是把它当作娃娃的吉祥物,既可逗孩子玩耍,玩耍后洗净馏一下可继续食用。
相传在晚清时期,还没有当大总统的袁世凯在为无物奉献慈禧太后而闷闷不乐。一次,袁世凯回乡时,品尝到亲友前来拜访时带来的顾家馍。袁世凯当即被顾家馍的色亮如釉、形似宝葫、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绵绵不绝的独特风味而倾倒。他为了取悦于慈禧太后,便带了许多顾家馍去孝敬,最后深得慈禧太后的赞赏。从此,顾家馍又有“贡馍”之美誉。
顾家馍以其考究的工艺、精良的做工、复杂的工序、好看的外表,一直受到人们的好评。
选小麦——淘洗小麦——磨面(只取60%的精粉)——制酵头——调面发酵——揉面——发酵——再揉再发酵——揉面制坯——上锅蒸制——晾——上色——描彩勾花纹等。
顾家贡馍工艺考究,做工精良,据说有72道工序。做成蒸熟后的馍状若葫芦,细如白瓷,尖染红顶,底部有阴阳纹理,久放不霉不裂,上箅馏后复原如初,味美如新。
在1947年夏,刘邓大军行进大别山途经沈丘县老城镇时,由于部队粮草不足,老百姓闻讯后,纷纷拿出舍不得吃的“宝贝馍”慰问刘邓首长和子弟兵,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1983年顾家馍入选“河南民间艺术展”,先后在北京和广州展出;
1989年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参展,令国内外民间艺术家赞叹不已;
1990年,在香港食品博览会上,顾家贡馍以特有的风味被评为金奖。
2008年由文化部在全世界举办的“春节品牌”活动中,顾家馍应邀参加澳门、新加坡“内地习俗展”;
2008年10月,顾家馍被列为周口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沈丘顾家馍”正式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