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春酒

导航菜单

梨花春酒

浏览 821 .喜欢 85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lala
标签: 酒水 白酒
属地:朔州山西

梨花春酒是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历史名酒。其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汉族传统酿造技艺。梨花春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既是以汾酒酿造工艺为代表的清香型蒸馏酒的酿造技艺,又是以其它少数民族酿酒技艺中汲取的先进经验,承载了中国北方不同时期的习俗风尚,农耕文化,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酿酒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之文化特征。

梨花春白酒是以应州东上寨出产的“狼尾巴”高粱为原料,用标准筛筛去杂质和蓖粮,然后进行粉碎、配料、润料和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积,入池发酵、出池蒸酒8个工序。

梨花春白酒传统酿造原料选用应县东上寨村一带的“狼尾巴”高粱,颗粒呈红黄色,棱瓣发青,磨成粉呈粉红色。用筛筛去杂质后,用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状。将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辅料按照比例人工翻拌均匀。将配好料的面 米查,加水进行润料,利于糊化。将面米查上甑锅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将面 米查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锹和簸箕将面 米查一层一层地装入甑锅,面 米查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将蒸好的面 米查用木锹铲出甑锅放在干净的地面上摊薄、匀,进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数次。温度视季节而定。将冷散好的面米查按比例加入 米查,用木锹进行翻拌,以用手掌捏住面 米查从手指缝挤出1至2滴水为宜,然后进行堆积,将堆积好的酒醅用竹篓运入缸里,盖上石盖进行发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与地面平齐。发酵时要掌握酒度的变化,一般遵循 “前缓升、中挺、后缓落”的原则。发酵到21天的酒醅用竹篓运至甑锅边,装甑时应按照 “稳、准、细、匀、薄、平”的原则进行操作,装甑蒸汽应按照“两小一大”的原则进行操作,流酒时蒸汽按照“中温流酒,大汽追尾”进行操作,接酒时依照酒花大小程度来判别酒头、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是凭酿酒师傅的经验来判别的。

梨花春传统酿造技艺采用的中温制曲、堆积增香、地缸发酵、慢火蒸馏、分级贮藏等工艺操作,都是凭借酿酒师傅辈辈口传身授的,至今一些关键的工序仍需手工劳作。

梨花春酒系以大麦、豌豆、麸皮为制曲原料,以高粱为酿酒原料,在自然生态环境下酿造而成。其中的制曲、酿造、蒸馏、勾兑等许多工序都有独到之处,整个酿造技艺既体现着以汾酒酿造技艺为代表的清香型蒸馏酒的酿造模式,又包含了从少数民族酿酒技艺中汲取的先进经验。

1、梨花春酒偏于清香型,略带浓香,是介于清香和浓香之间,为“淡雅型”酒品。

2、梨花春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是在塞外独特生态环境条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3、梨花春白酒有深厚的地域人文特质及历史价值,折射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图景。

4、梨花春白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微生物学应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活体。

“梨花春”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应县境内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战国时,赵武灵王击林胡,破楼烦,扩地千里,应地归赵国。秦统一后应地归雁门郡。东西汉时置剧阳县。西晋时被鲜卑族占领,东晋时应地属前秦,后归北魏。隋唐时,应地一直是汉人与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争夺战场。

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应县释迦木塔落成,肖太后驾幸开光盛典,州官呈献应州的陈酿老窖,太后饮,只觉香沁五内,飘飘欲仙,连连夸赞。此时,正值梨花盛开,雪白灿烂。太后睹景生情,遂赐名此酒“梨花春”。千余年来梨花春酒世代相传,久盛不衰。世人誉曰:“名驰塞外三千里,味占三晋第一春”。自此,“梨花春”成为辽朝的国酒。

梨花春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蒸馏传统酿造技艺项目。

梨花春酒 相关地区

更多春酒的相关特产
朔州特产推荐更多>
山西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