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在从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当中有重要的地位,当地有句俗语叫“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所带包袱中都有伞。福州油纸伞用料必选当地或附近地区出产的优质材料,伞骨必用闽北五年以上,弹力强、韧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一把伞必须经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以中亭街上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有“选料精,上油腻,绘花雅”的特点,所用之竹材必须为青山老竹,伞面的纸必须为福建省特制的棉纸。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评委们检测杨常利出产的“双喜牌”纸伞,发觉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复收撑不起顶、不断线、不裂槽,以五级逆风吹20分钟伞柄不折、伞骨完好,长时间泡在沸水中,不脱骨、纸不烂,因而获得优胜奖殊荣。1933年在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也获得奖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多次获福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福州的油纸伞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率兵南下入闽建立闽国,来自中原和江浙一带的人把造伞工艺带到福州。清朝进入了繁荣期,清末民初时全市雨伞店号最多时达300多家,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
福州的制伞传统工艺分有制伞骨、制伞、伞头、伞柄、绘花等五部艺,其中以“制伞”虽属主流,但也只是完成“伞胚”、“上油”、“装配”等工序,须由别处买进伞骨、伞柄、伞头等。做伞骨最好的是“后洲帮”,1950年代“后洲帮”张开绿所制伞骨如同一节麻竹筒,看不见缝隙,注水不漏。制“伞柄”最有名的是洋中亭王依犬家。伞画师以程家宝、林永钦、刘梦秋最著名,程家宝字画俱佳,林永钦擅画花鸟、人物,刘梦秋的“洋山水”也颇有名气。
古时,有一位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竹器生意,年老时准备结束大半生辛苦漂泊,回乡去安度晚年。
当时正值国家动荡不稳,劫匪猖狂;于是商人便乔装成一个行路人,而且特制一把竹柄油纸伞,把用全部积蓄买下的珠宝玉器,塞入打通关节后的竹柄里。就这样,身藏万贯家私却貌似贫寒之士的商人轻松地上路了。
果然好计谋!这位商人风餐露宿多日也无人打扰。这天中午,来到一个小镇,天也下着了毛毛细雨。他进到一家粉店,要了一碗米粉,香喷喷地吃饱之后倦意便涌了上来,而外面的雨又没有停;如此,不觉的打了一个盹。醒的时候天快黑了,揉揉眼睛,忽然冷汗直冒,他发现他的油纸伞已经不见了踪迹;这可是他的命根啊!但商人沉着冷静,他声色不露,仔细分析,他细心的发现手里的小包完好无损,这说明不像是有人专门行窃,一定是有人顺手牵羊,取走了的。
沉吟片刻,商人有了主意。他叫来老板,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小镇,请帮忙租个房子。就这样他在交通要道上租了一间小房,开了个修伞的铺子。
他待人和气,心灵手巧,人们都愿拿伞来找他修。谁也不知道这个修伞老头其实是个腰缠万贯的富商,谁也猜想不到他谦和的笑脸后掩藏着怎样一颗紧张焦灼的心。他时刻在等待,可经过他手的伞成千上万,偏偏没有他要等的那把油纸伞。清明这天早上,他接下一把破油纸伞,主人漫不经心说:“如果修理太麻烦,就算了,这么一把破伞不值得贴钱修理。”
真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想自己那把油纸伞自怕是破得不能再修了吧?这时他又有了主意——油纸伞以旧换新!人们询问得知后是真的,消息便一下就传开了。不久,来一位中年人,腋下夹着一把油纸伞,恰是商人心系魂牵的那把伞。商人仍不动声色地收下破雨伞,犀利的眼光一扫,就查看到伞柄封处完好无缺。于是,他转身在店里挑了一把最好的雨伞交给了中年人,然后徐徐关上了店门。商人打开伞柄,看到了他的全部玉器都还在,这时他才一下瘫坐在地上,半日无语。
第二天,别人发现他很晚都还没开门。一问房主,已是人去屋空,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