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北依黄河,北部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于栽培玫瑰。平阴栽培玫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考证:从明朝起,平阴就开始栽玫瑰花,并用玫瑰花酿制“玫瑰酒”。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平阴玫瑰花盛极一时,北京、天津、济南、徐州等地的客商远道而来,竞相争购,每年可收鲜花15万余公斤。目前,平阴玫瑰栽培面积,达到1.4万亩,分布于8个乡镇、72个自然村,年产鲜花30多万公斤。
平阴玫瑰之所以“特”,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里地处翠屏山下,玉带河畔,四周山峦环绕,中间谷地狭长,气候温和。冬季、早春雨雪较多,有利于玫瑰的 生长发育。从萌动到始花期间,气温上升比较稳定,且花期雨少,光照充足。特殊的地形,特有的气候、土壤,造就了浓郁芳香的平阴玫瑰。
“玫瑰之乡”不仅是国内著名的玫瑰生产基地,而且已发展成为新的旅游区,每到五月开花季节,从早到晚,往来车辆接连不断,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整个玫瑰区出现一种崭新的景象。“玫瑰之邦”的保加利亚,每年6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定为玫瑰节,花农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节日那天,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平阴县旅游部门值得借鉴这一经验,大力开发这一国内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资源,以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正如一位游客在观赏平阴玫瑰后,写诗所称赞的:宾客来平阴,十人九个醉。非为酒味浓,只缘有玫瑰。开花十里红,浓香夺芳魁。五月平阴游,赏花客忘归!
地域范围
平阴玫瑰生产地域地理坐标为116°12′00″~116°27′00″,北纬36°01′00″~36°23′00″。地处山东西部丘陵。覆盖平阴县境内的7个镇216个行政村,东至安城镇东毛铺村,西至东阿镇后姜沟村,南至洪范池镇刘庄村,北至安城镇王营村,地域保护种植面积为2000公顷,年总产量10000吨。
1、外在感官特征:平阴玫瑰花大、色艳、香味浓郁,干花蕾单花径(0.96-1.45cm)1.21cm,高1.96-2.48cm,单重(0.21-0.51g)0.36g。
2、内在品质指标:平阴玫瑰含多种维生素和黄酮素,含有氨基酸15种,其中人体必需、半必需的氨基酸10种,玫瑰包含了9种。
平阴玫瑰栽培历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历史,相传为唐代翠屏山宝峰寺(唐贞观四年修建)僧人慈净种植玫瑰于翠屏山周围,后繁衍扩大。
现有栽培史证为境内现存最早、距今350余年的旧志版本《平阴县志》(清顺治甲午1654年)中的物产篇。
玫瑰花食用史见于明末开始用玫瑰花酿酒、制酱,清末已形成规模生产,清《续修平阴县志》载有《平阴竹枝词》:“隙地生来千万枝,恰似红豆寄相思。玫瑰花放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时。”是最好的写照。另据民国初年《平阴乡土志》载:"玫瑰为特产,获利稍厚"、“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摘花季节,京、津、徐、济宁客商云集平阴,争相购花,年收花三十万斤(150吨),值银五千两。”此时期栽植玫瑰花盛极一时。民国《续修平阴县志》(1936年成书)载:“南山一带,玫瑰花近年滋植甚繁, 花时采之,造酒作酱,人多欢迎,若能提倡远出,诚一利源。”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东阿县志》载:“玫瑰,花如月季而大,色紫香美可食。”这部县志乃明代于慎行(祖籍现东阿镇)、孟一脉等著《东阿县志》(1582年成书,注:1946年11月行政区划调整,《重修东阿县志》记述的东阿镇、洪范池镇等区域划归平阴县)的续修,序中说"旧者因之、新者增之、遗者补之", 惜明代旧志已不存,今无从考证,倘为"旧者",玫瑰在东阿镇一带的栽植至少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明清时期, 玫瑰已遍植于平阴县翠屏山周围及玉带河流域, 清末种植面积达1300亩左右。
民国七年(1918年)后,平阴县先后遭受旱、雹灾害,玫瑰花成块枯死,鲜花产量大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平阴玫瑰面积逐步恢复,年产鲜花10万公斤。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冠侵占平阴,交通不便,玫瑰外销困难,农民毁花种粮,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年产鲜花减至1.5万公斤。至解放前,全县仅沟边、地堰、山坡残存面积三四百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扶持玫瑰生产。从1950年起政府开始部分收购玫瑰花,并不断提高收购价格。1957年始把玫瑰花列入国家统购物资。
1959年11月,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玫瑰花研究所在玫瑰人民公社西胡庄村成立。
1983年,全国玫瑰花研讨会召开,确定平阴玫瑰为向全国推广的优良品种,平阴县为玫瑰花良种繁育基地,自此平阴玫瑰开始阔步走出山东、走向全国。
2004年9月,平阴玫瑰搭乘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试验卫星,实施太空育种繁殖。2005年,《原产地域保护 平阴玫瑰》(克B19696,现修改为克B/T 19696) 国家标准发布实施。2007年6月28日,平阴玫瑰花国家农业标准化一级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式通过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组织的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