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藤席是广东省的工艺品特产。南海藤织品已有100多年历史,编织藤制品须用生于印尼热带雨林的洋藤,藤家具以其凉爽舒适,耐用美观的特点,数十年来深受珠三角老百姓喜爱,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张藤椅藤席,而且一用就是几十年,一张藤席睡三代人,成为了不少家庭的“优良传统”。
藤席集竹席之凉爽、草席之柔软轻便等优点于一身,坚韧细滑,纺织严密,经久耐用。
据历史记载,沙贝村在明朝末年就开始有人从事葵编织行业,后有人从海南岛运回白藤,乡人就做起土白藤手工业。鸦片战争后,海禁初开,广州对外通商,洋藤随之进入。当时印尼人只懂用藤编织箩筐装载货物,后冲口村的邓谦记大批买入这种箩筐,拆开用于编织小藤箩、藤盆,织藤之风渐渐在八乡蔓延,并渐渐开发出藤席、藤笪、藤椅乃至各色藤家具。心灵手巧的黄岐人,在世界上开拓了藤织家具的先河。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原来散落民间的百多家织藤作坊组合成立了南海藤厂,最多时有3000多名员工,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和北美等地。随后珠三角其他地区相继建立藤厂,大部分的技术骨干都是从南海藤厂出去的。藤厂最兴盛时,大量产品发外加工,派出师傅技术指导,据粗略估计,当时南海“吃藤饭”的人大约有20万。
从一条原藤,到一张藤笪,当中要经过至少十多道工序。将藤上的节刮去。工人们坐在小板凳上,用布包刀,轻轻一旋,藤节便落在地上。将藤条放进氯水中冲洗,再用硫磺熏,有保其颜色鲜艳与防腐之效。藤皮可用于编织藤席、藤笪,藤芯则可用于编织藤椅、藤篮等用品。这两道工序都有机器代劳,把长长的藤条放入机器一端,藤条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分别经过四个小刀片,四条藤皮便削出来了,而通过增加刀片数量,可以削出不同粗细的藤皮来。
其相关制品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直到上次装修才辙下,海南厅、香港厅还在用其作装饰。以前福建厅也用作装饰,不少领导人都曾用作接见外国贵宾,曾获外国通讯社称为“最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