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阳关镇葡萄基地是甘肃省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位于唐诗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甘肃西端古阳关遗址附近。阳关镇有933.33hm2耕地,人口约4500人。该镇所有耕地目前全部种植葡萄,是全国少有的葡萄生产专业乡镇。
该基地的年平均气温约9—3℃,≥10℃活动积温在3600℃以上,年降水量仅40mm左右,年日照时数约3260小时。阳光充足,空气湿度小,主要依靠泉水自流灌溉。耕地均为沙土地,病虫害非常少,葡萄果实的干物质积累多,生态条件非常适宜生产无公害鲜食优质葡萄。
该基地的葡萄生产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经济改革而发展,主栽品种无核白占95%以上。正常年份葡萄总产量约3600万kg,年葡萄总收入超过7000万元。是我国园艺产业中依靠规模化商品果生产作为支柱产业。
地域范围
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东经92°13′至95°30′,北纬39°53′至41°35′。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敦煌市辖6镇3乡,56个村民委员会。敦煌市红地球、无核白等葡萄种植面积为7000公顷,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0%,年产葡萄15万吨,年产值15000万元。
1、外在感官特征:无核白葡萄:果粒椭圆形、果皮薄、呈绿黄色、汁少无核、酸甜可口;红地球葡萄:果粒近圆形、粒大、味甜、肉脆、果皮中厚、鲜红色、不易脱粒、适宜鲜食,耐贮藏。
2、独特内含成分:含糖量18—24%,含酸量0.4%左右,既可鲜食又可制干,制干率20—30%。
敦煌人种葡萄,可以追溯到汉魏之际。当时的药典《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葡萄生五原、陇西、敦煌。”
敦煌是传统的粮棉种植基地。上个世纪末,敦煌着手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鲜食葡萄。但是,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加上种植技术落后,葡萄总量小,销售困难,还曾出现过“春种葡萄秋铲苗”的痛心经历。
1949年,处于庭院经济阶段的敦煌葡萄种植始终在低谷期,直到1960~1969年,国营阳关林场、南湖乡(现阳关镇)从新疆引进无核白、马奶子等品种,才逐渐有所好转。但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敦煌葡萄产量普遍较低且产品滞销,甚至出现了毁园复田的现象。
2000年后,敦煌市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节水治沙、退耕还林、生态修复与发展林果经济统筹谋划,开发和培育产业体系。各乡镇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技术服务队,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通过葡萄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帮助农民种植葡萄。
2012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敦煌葡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敦煌还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命名为“中国葡萄名城”。无核白、红地球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