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壤酸碱度适中,水质中性,十分有利于红花生长。相传,汉使张骞得种子于西域,引种成功。红花种植效益是粮食作物的3倍,收成颇丰。旧时代富人地多,穷人地少。红花是冬种夏收,地少者到冬春季节无粮可食,只好向富人高息借贷,等到红花收成,所入之数不偿所出,因此,宁种谷薄收以济眼前之急,不肯种红花。只有地多者才肯种红花,多获大利。
红花性温味辛,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的功效。其鲜汁主治咽喉痛和中耳炎;水煎剂治痛经、经闭等妇科疾病;针剂可治慢性肌肉劳损和经脉不通;片剂治心绞痛、冠心病;膏散剂又可治跌打损伤、淤血、褥疮等症。
红花又名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等,为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夏季开花,头状花序顶生,花朵呈橘红色或橙红色,瘦果椭圆形或倒梨形,果仁肥厚,富含油质
据《延津县志》记载,延津县红花种植已有5000多年历史,以色艳、绒长、香味浓、油性大著称。
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载:“《本草》作红花,碱地多宜种之,甚茂,可以染缯,酒调服人,表痘痘。”红花有活血化瘀,扩张冠状动脉流量,疏通微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红花子油含有较高的亚油酸,能与血液中的胆固醇合成胆固醇脂,从而减少胆固醇的沉积,起到降血压、调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等功效。除药用外还用于染料、化妆品、食用色素、油料等许多方面。制药提取后花的残渣、榨取油后的油饼、苗及秆粉碎物可用作糠醛等化工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浑身是宝。清朝至民国时期,全县大多农户都种植红花,远销天津、武汉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及西欧各国。
由于土质、气候之影响,延津红花以“绒长、色鲜、味香浓、油性大、药用价值高”等特点,享誉国内外医药市场,其质量仅次于藏红花。
为开发这一农村名特产品,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红花种植业,使一度消逝的这一历史品牌再度开花结果。为搞好红花产业一条龙服务,延津县成立了红花产业化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了集生产、加工、销售及市场开发于一体的红花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特邀中国著名红花专家王兆木为总顾问,指导红花生产。按照科研系统化、原料基地化、生产专业化、市场网络化的长远发展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多方资金,实行订单生产,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2000年,全县红花种植面积已达千余亩,并成功开发出精制红花油系列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