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藤编

导航菜单

南海藤编

浏览 17 .喜欢 40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yaya
标签: 工艺品 手工
属地:佛山广东
推荐: 网购推荐
南海藤编是一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南海藤编起源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已有超过1000年的编织历史。据清代文献记载,南海藤编最初以本地野山藤为原料...【更多】
南海藤编的基本介绍

南海藤编是一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南海藤编起源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已有超过1000年的编织历史。据清代文献记载,南海藤编最初以本地野山藤为原料,后逐渐改用海南白藤及洋藤,工艺不断改进,品种日益丰富。这一技艺在南海区的大沥镇黄岐八乡和里水的沙涌、大冲等村落尤为发达,这些地方因此被誉为“藤乡”。

南海藤编以棕榈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经过蒸煮、干燥、漂色、防霉、消毒杀菌等多项复杂工序处理后,再由专业人员进行手工编织。藤编产品种类繁多,涵盖家具、藤席、藤笪、藤织件等四大类,共有约8000多个花色品种。这些产品不仅实用性强,还具有质轻色淡、轻便美观、工艺精致、构思独特、造型丰富以及天然环保等特点。

南海藤编制品种类繁多,既有实用性较强的家具,如椅子、桌子、篮子等,也有装饰性较强的工艺品。这些藤编产品以其精美的外观、耐用的特性以及独特的岭南风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历史上,南海藤编甚至曾作为朝廷贡品,可见其技艺之精湛。

藤编技艺在南海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众多技艺高超的藤编工匠。他们用心选材,精细编织,将藤条编织成各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和实用品。这些藤编产品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产品特点

南海藤编制品色泽明快,富有弹性,柔软多变。具有较强的防腐性和防水性。可以与竹木掺杂使用,也可以和塑料混合编织。

历史民俗

南海藤编是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这项技艺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起源于南海区的沙贝村,之后逐渐扩散到了大沥镇黄岐八乡、里水、平洲等地,形成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藤乡”。

据史料记载,南海藤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的产品已经作为贡品进入朝廷。到了明清时期,南海的藤编业发展得非常繁荣,形成了专门的行业和市场。清代文学家屈大钧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描述了岭南地区藤类资源的丰富,并提到当地居民利用藤材编织各种物品的情况。

据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载,“五羊、汾水之肆,衣食于藤,盖多于果布也”,其中 “五羊” 乃广州之代称,“汾水” 位于佛山镇商业中心,可见两地藤业因商而盛,互促互进。清中期以后,南海藤业更加兴盛,包括泌冲、白沙、陈溪等在内的黄歧八乡的藤编因技艺精湛、产品实用而深受欢迎,一度被誉为 “藤乡”。据道光年间《南海县志》载:“泌冲堡、白沙、陈溪、涌口三乡织作枕席尤佳”。

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当地不论是作坊式藤业,还是集群化的藤器行,一直产销两旺并持续至抗战前夕。

1937 年后,藤器的生产、出口近乎崩溃,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好转。

1952 年,“省总社藤业加工厂” 在南海白沙挂牌成立。1956 年公私合营后,散落于南海的上百家织藤作坊经改造组建为南海藤厂、东风藤厂。两大国营厂的藤产品远销北美、西欧和东南亚等地,高峰时期仅南海藤厂就拥有员工 3000 余人。

1995 年后,随着新式家具的冲击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两大藤厂先后清盘退市,藤编行业进一步重构。如今,除了藤王府、裕达等藤具厂走上品牌化之路,其他藤厂多处于作坊式存续状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塑料等新材料的出现,传统南海藤编工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传习所、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活动等,以激发年轻一代对藤编技艺的兴趣和热爱,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获奖荣誉

2012年,南海藤编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特产推荐更多>
广东特产推荐更多>

南海藤编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