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是北京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源与蒙古族的油茶。虽然名字里带茶,但和茶叶没有什么关系。北京茶汤制作分为磨面和冲泡。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为面茶专用的糜子面。吃的时候,先取适量的糜子面放入碗中,用适量的温水将其调匀成面糊状,再用汤壶中烧开的水将面糊冲熟,洒上芝麻、糖桂花、红糖或者白糖等八种调料,所以也叫“八宝茶汤”。
茶汤李是北京地区传统风味小吃,其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茶汤制作是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糜子面;茶汤壶内灌满凉水,烧沸,取碗一个,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再用开水将面糊冲熟;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茶汤李选料考究,做工独特。李家有专用磨房,以毛驴拉磨把糜子米磨成粉,然后再过萝筛细。据说要想让茶汤味道纯正,非它不可。“茶汤李”的绝活有三。其一是用大铜壶冲茶汤。冲荼汤时,身子站在靠近壶嘴的地方,对壶使拉劲儿,当滚热的水溜儿冲出壶嘴时,拿着碗的手顺水力下沉追着水溜儿走,沉到底儿后再往上提,热水则把碗内的糜子面全部冲熟。这套功夫看以简单.其实很难掌握,火候不到很容易使冲出的茶汤“生心儿”(中间部分冲不熟)或“烂眼儿”(四周冲不熟)。其二是当“茶汤李”的技艺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早晨出摊只要冲上两碗茶汤便可根据茶温知道当天天气情况,赛过天气预报。其三是“扣碗茶汤”。冲得茶汤后,碗底朝上扣于条案上顺手一推,让碗在丈八长的条案上滑行,然后用手接住并将碗翻转过来浇糖,碗中茶汤不流不洒保持原样,条案上无一滴茶汤洒落,堪称绝技。茶汤李冲出的茶汤就跟蜡团似的,若用片儿勺切开,便可见横断面里外都是蜂窝眼。
天桥茶汤李代表了北京丰富多彩的小吃文化。它的甜香醇美一直以来都受到食客的喜爱,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承载了老北京的回忆和情感。
茶汤的主要成分是面粉和糖,首先,茶汤中的面粉提供了碳水化合物,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此外,茶汤中的糖能够迅速提供能量,让人感到精力充沛。而糯米和糜子等原料则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健康。
茶汤李茶汤味道甘甜,色泽莹润、杏黄,口感细腻,老人孩子都很喜欢。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位于北京天桥的李记茶汤绵软细腻,香气夺人,他们的茶汤有十几个品种,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茶汤制作是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糜子面;茶汤壶内灌满凉水,烧沸,取碗一个,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再用开水将面糊冲熟;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茶汤的原料是糜子面,先将糜子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两个多小时,捞出控干水分,上碾子磨成面,再用细箩筛,就成了糜子面。茶汤摊儿上的大瓷盆盛着满满上尖儿的糜子面,小贩取一个瓷碗,用勺子两勺儿放在碗中,先倒入一点儿温水,用小铜勺儿快速搅成稀浆状,然后左手托碗,右手握住壶把儿,将壶推搬至倾斜,壶内的开水顺着龙头壶嘴儿快速冲到碗中,这时小贩马上又将碗向下拉到二尺多的距离,这是为加大水的冲力,使碗中的面浆冲翻上来,好受热均匀,随后又迅速把碗往上提拉,接近壶嘴儿,右手将壶拉回,原位平放好。整个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十分优美精彩,这也是一门技巧啊!面糊一瞬间被冲成杏黄色的茶汤,接着把碗倒过来朝下,茶汤下坠,挂在碗边儿,用手拍动,既让碗里茶汤松软,又不会掉下来,最后在茶汤上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撒上一点白糖,再加上点儿糖桂花、金糕丁儿、青梅丁儿,一是为了好看,二是为了提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