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包干子又叫浦草香干,是安徽皖南地区的特色土特产。手工蒲包干子的手工艺被代代相传,口味咸香爽口、韧劲十足。
2000年以后,蒲包干子因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利润低薄,渐渐从大众眼前消失,甚至到了工艺消亡的程度,老宣城人只能从回忆里寻找蒲包干子给人们带来的美味与欢乐。
2016年,宣州区杨柳乡华阳村民组柿木村,一家名为沪宣食品厂的厂房内,新鲜出炉的蒲包干子被包装好,发往宣城各大酒楼。一度消失的蒲包干子,又重回人们眼前。
说起蒲包干子的制作过程,手工做出的干子口感细腻,富有弹性。机器转动时,雪白浓稠的豆浆涌出汇聚到桶里,豆香四溢。与机器用冷水打磨浸泡不同,手工制作需要用五十分钟烧开一锅水进行泡浆再洗浆。洗浆的一个小时里,工人需要一边掌握平衡一边不断用力摇摆手中的工具,把渣滓洗净。然后揭豆皮,豆皮作为制作干子过程中的副产品也是一种美食。经过一个小时让豆制品沉淀,做出介于水豆腐和老豆腐之间的豆腐花就可以包干子了。这时,工人将豆腐花放入用蒲草编制成的蒲包内。把豆腐花放进蒲包后,压紧上口,再把蒲包翻转放在平板上,再用长板压住固定形状。定型好蒲包干,就要进行最关键的点卤,这直接关系干子的口感,压成干子的形状,再添加秘制酱料,形成安徽人民餐桌上的特色。
在宣城各大酒楼里,在满桌佳肴上来之前,作为豆干中的“奢侈品”蒲包干子经常作为“前奏曲”,一碟香喷喷的蒲包干子,浇上少许水磨辣椒,食欲瞬间被开启。这蒲包干子圆鼓鼓的,还印着纹路,有名气的还印着店号,看起来就十分想吃。宣城老传统的美味,只尝一口,唤起的都是美好回忆。一块香干,一袭豆香,烧煮出了本地美味,也沉淀出了百年传承。
蒲包干子,外型呆萌厚实,口感十分q弹,是一道百年传承美食。
据《当涂县志》记载,早在唐代,采石地区已有蒲包干传世。太白楼秦氏的创始人秦在文通过长辈的教导和自己不断的摸索尝试,制作的蒲包干深受百姓的喜爱,至今仍以传承制作蒲包干技艺为己任,为大众生产高质量的蒲包干,该项目入选雨山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小小的蒲包干子,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原料主要是大豆,以蒲包代替包布或模型制成,其形状呈圆形。根据蒲包的大小,可分大圆、二圆、三圆三种规格。在经过点浆、胀浆、扳泔、抽泔后,再浇制蒲包干子。先把蒲包浸在热的豆腐下脚泔水里,使蒲包温度提高,以免浇入的豆腐花很快冷却。然后用小铁勺把豆腐花舀入蒲包内,把蒲包上口沿同一方向旋转,压紧袋内的豆腐花,再把上口翻剥下来压盖在旋转点上,使其固定形状,并依次放在平板上,让其自然沥水。待平板排满后,趁热按先后次序整理收紧蒲包。蒲包干子的压榨方法与制豆腐干基本相仿,但由于蒲包孔眼较布稀松,容易泄水,所以上榨加压要适当,不宜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