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砂大碗

导航菜单

烟台砂大碗

浏览 2634 .喜欢 87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liu123
标签: 日用品 大碗
属地:烟台山东
推荐: 网购推荐
“砂大碗”是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陶器餐具,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有些“土气”的餐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蒸虾酱”、“扣肉”仍是许多市民念念不忘的儿时味道,...【更多】
烟台砂大碗的基本介绍

“砂大碗”是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陶器餐具,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有些“土气”的餐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蒸虾酱”、“扣肉”仍是许多市民念念不忘的儿时味道,若是用“胶东砂大碗”蒸出来,那就更是人间绝味了。纯手工工艺制作的“胶东砂大碗”堪称“泥与火的结晶”,却濒临没落。

“砂大碗”堪称“泥与火的结晶”,纯手工工艺制作技艺濒临失传。近年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砂大碗”这种传统的餐具又重新回到百姓餐桌,许多市民念念不忘儿时的味道。

烟台市级非遗项目“砂大碗”距今有370余年历史,它是用臧家庄东山庄特有的金砂红泥烧制而成,表面粗糙,没有上釉,黑红或橘红的颜色,摸上去有沙粒似的手感,因此得名。

砂大碗品种少且单一,虽然产品走俏,但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挑战下,传统纯手工工艺受到极大的威胁。劳动强度大,生产加工周期长,制作成本高,商品的价格低。矿泥、木柴等成本不断上涨,说不定没有几年,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碗碗罐罐在市面上就再也寻不到了。

产品特点

砂大碗,又称“得禄碗”,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并能展现汉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民间手工技艺,也是一种与栖霞人饮食文化相关的陶制器具。主要以栖霞东山庄村一带的高岭土为原料。制作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有轮子、坐床子、甑子、碗楦头、碗皮子等,但制作程序非常复杂,专业性很强。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加工工艺、器物成型工艺、阴干晾晒工艺、焙烧出窑工艺等。

历史民俗

栖霞砂大碗制作技艺最早可溯源到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栖霞杨家圈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盛水的陶器,是栖霞发现的最早的史前文明陶器的遗存。

清光绪《栖霞县志》疆舆志载:“诸色工匠俱有,唯略拙于他邑。”其中的“唯略拙于他邑”正是符合了砂大碗粗犷、大方的特点。

关于砂大碗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当年唐太宗御驾亲征攻打高丽,途经栖霞,用瓮留窑的砂大碗进善后,龙颜大悦,故赐名“得禄”,所以在栖霞砂大碗又被叫作“得禄碗”。

到了近现代,砂大碗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要餐具。同时以制作砂大碗为主的制陶业也达到了空前繁荣,栖霞大大小小的土窑达数百处之多。现在留存的比较有名的土窑主要有四处,东部铁口境内的峨山窑,西部苏家店境内的苗家窑,南部蛇窝泊境内的院头窑,再就是臧家庄境内的瓮留窑。其中,瓮留窑以制作砂大碗闻名。目前,在臧家庄镇有2处古窑及9处古窑遗址。其中,东山庄村7座,东瓮村2座,南瓮村2座。

砂大碗制作得到空前发展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东山庄村为例,当时这个几百户的村庄共有六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至少有一处土窑,每队都有工匠10人左右。据80多岁的孙宝喜老人介绍,一个工匠一年至少要制作一窑砂大碗,每年仅东山庄村就要生产70多窑砂大碗,按照每窑2万只碗计算,一年下来全村就可生产超过150万只砂大碗。这给东山庄村带来了丰厚的集体收入,因此东山庄村也成了当时臧家庄最富裕的村庄。

制作方法

制作“砂大碗”首先是取泥。将取回的高岭土晒干粉成细面,用筛子筛好,再用水把泥和成膏状,打成四方形约60斤的坨,备用。

第二步:制坯。将大小相同的泥块放到轮子上,用手将其拍成矮柱状。工匠用碗皮子将泥柱包好,开始蹬轮走角,带动轮盘上的泥一起转动,直至使其成为碟子形。接着将手里的碗皮子换成甑子,左手拇指在碗里,其余四指在碗边上,右手执甑子先在碗底,随着碗的形状的逐渐成形,甑子开始向碗边游走,至砂大碗成型,用细线绳从碗底处将碗与轮子上的泥割开,取下摆在长木板上。

第三步:晒碗阴干。晒碗要根据阳光,不断地调整碗的方位,把碗的四面晒匀。碗晒干后,要立即入屋内。然后放到碗楦头上卡碗底。接下来就是阴干。阴干的过程大约要半年时间。

第四步:焙烧出窑。烧窑一般在小雪之后,要连续不断地烧上五天五夜。再等窑凉上三两天,就可以出窑了。

烟台特产推荐更多>
山东特产推荐更多>

烟台砂大碗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