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塑

导航菜单

上海面塑

浏览 1997 .喜欢 149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绿色乡野
标签: 工艺品 手工 面塑
属地:上海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造型简略,形态生动;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还需在原料中混入添加剂作防裂、防虫、防霉处理。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用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刻画手脚、头面、神情等局部细节,最后加上发饰、衣裙及相关插件,作品即告完成。面人艺术主要依靠走街串巷的游方艺人即兴创作,他们掌握了娴熟的塑造技艺,题材、造型、配色等工艺程式了然于心,顷刻间就能将面团变成神采飞扬的艺术形象。在民间传承发展的面人艺术寄托着广大民众的审美情怀和生活理想,为中国民间历史、习俗和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上海面人赵是上海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特点是体积微小,精巧玲珑,便于携带,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具有浓烈的民俗艺术韵味。上海面人赵技艺是海派面塑的杰出代表,由素有“面人大王”之誉的赵阔明(1900-1980)开创。它主要流传于上海地区,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超越上海一隅的广泛影响。赵阔明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面塑的“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大大丰富了面塑艺术的表现力,尤其加强了对人物相貌和对象质感的表现。上海面人赵的作品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塑造逼真,表情刻画细腻,形象富于质感,衣带装饰轻灵飘逸,体现出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赵阔明的创造性努力强化了面塑艺术的雅化倾向,使之由流行民间的普通玩物发展成反映现代都市审美趣味的精致艺术。面人赵作品题材丰富,代表作《二进宫》、《关公夜读》、《民族大团结》、《友谊长城》等已成为面塑艺术的典范。

上海面人赵的艺术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既定程式, 在继承北方传统面塑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江南文化的洗礼,逐渐形成了精致、优美、灵动的艺术风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上海面人赵吸纳了西方雕塑的表现手法,使人物造型更趋饱满、立体感更强,因此作品显得尤为灵动传神。再次,在色彩的运用上,以赵阔明为代表的海派面塑改进了传统面塑大红大绿的颜色对比,更重视作品的整体效果而不是个体的突出,使色块更加贴合地融入整个作品当中,其面塑艺术由此显得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上海面人赵的艺术博采众长、不拘泥于既定程式, 在继承北方传统面塑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江南文化的洗礼,逐渐形成了精致、优美、灵动的艺术风格。对题材、表现手法、人物造型等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面塑这种民间的、街头的艺术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上海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上海面塑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富盛名的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着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赵阔明(1901-1980),生在北京。他出身贫苦,从小卖苦力,做过堂馆、小贩、轿夫、车夫等。平时爱好打拳、唱戏。19岁起捏面人,25岁就与北京东城“面人汤”(汤子博)齐名,32岁在天津被人誉为“面人大王”。本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结识上海民间面塑艺人潘树华,并吸收潘的艺术之长,使技艺进一步提高,终成为全国着名的面塑艺术家。

2008年6月7日,面人(上海面人赵)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面塑 相关地区

更多面塑的相关特产
上海特产推荐